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86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71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579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从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方面阐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并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向略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32.
浩然早期小说的文学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对自己的文学传承,仅只提及中国古典文学和五四乡土小说。而究其实质,最能影响他创作的,尤其是早期创作的是五十年代的苏联翻译小说。其中“无冲突”模式的小说是浩然小说创作的母本。而浩然讳莫如深的原因,却在于政治语境及农民的世故等。  相似文献   
833.
社会转型时期,国民社会心理在快速的嬗变中呈现出情绪化的倾向:心境变换剧烈、激情双向激化和情理冲突加剧等,通过采取改善经济生活、注重民众需要、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心理健康、调适心理契约等有效途径,优化国民社会心理,调适民心情绪化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心理支撑。  相似文献   
834.
主权理论自布丹在16世纪提出以来,几经变迁,人民主权从此成为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但是传统主权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国际法和自愿基础上的主权让渡不违背主权原则;而现在谈民族国家消亡为时尚早,主权并不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只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的功能存在,主权国家就不会消亡;理论上的争执和相对主权观并不能成为干涉他国主权的理由;主权是解决国家利益问题的核心,是随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835.
恩格迈尔是技术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优秀的机械工程师、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本文介绍了恩格迈尔在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和技术社会学等领域所做的若干探索,评述了他的技术主义、创造学和专家治国论等技术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3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村民直选、自治为核心的中国农村政治改革与发展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领域由最初的对选举行为制约因素的宏观分析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837.
《魏书》《北史》卷一衔接系统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篇衔接手段主要有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本文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以衔接系统理论为框架,对《魏书》、《北史》二书的卷一从照应、连接、重复和搭配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对比试析,得出如下结论:《魏书》更多依赖词汇手段达到衔接,而《北史》则更多利用语法手段。  相似文献   
838.
张爱玲传记由1992年初起时的两部发展至今已有五十余部,呈现出作为研究对象本身的独立、驳杂与丰富.各版传记对张爱玲处女作及散文<天才梦>的记述差异,充分展露出史料挖掘及着眼于传记层面的文学批评之于作家传记写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39.
传媒时代文化诉求的后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时代的来临使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传统文化固守的“文以载道”的出世性被消解,文化消费性代之而起。鲍德里亚揭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生产型社会转向了消费型社会,从而文化附着于物更具有符号意义。文化的消费性取向是:一方面,人们通过文化实现或展现出更多的自由与个性,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另一方面,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统一性诉求,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无厘头,也喻示出多元价值纷争。面对传媒时代文化发展的悖论,须寻求新的文化策略,这已经具有了建设性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840.
"三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有效开展"三观"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以心理素质教育为前提,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