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6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718篇
社会学   3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9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易经》叙事要素与叙事意义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经》的叙事,在叙事要素上表现为明显的集体性和客观性的叙事主体、天人相应的叙事结构、吉凶因果的叙事逻辑、开放环形的叙事时空等,研究《易经》叙事,对于中国叙事文化基因的探讨和叙事学的中国化建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2.
生命力的突进:王度庐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度庐是民国年间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之一,其《卧虎藏龙》曾被改编为电影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小说曾节选进入高中教材,他是民国武侠小说以及通俗文学的杰出代表。从1982年开始的王度庐研究,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经历了开端、深化、繁荣的不同阶段,学者们提出了悲剧侠情、旗族记忆、平民文学等重要观点,但也还存在着研究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163.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4.
出土医书中的情态副词共有“私”“难以”“易”“善1”“更”“相”“固”“自”“善2”“强”“慎”“孰(熟)”“善3”13个,以单音词为主,医书中新产生的情态副词有“难以”“孰(熟)”“故”和“慎”4个.可以看出,先秦两汉时期,出土医书不断有新的情态副词产生,但是最核心的情态副词没有变化,情态副词类别的详尽和表义具体体现了出土医书口语性强的特点.考察出土医书中的情态副词,对于纵向理解先秦两汉情态副词的使用情况及语义的发展路径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5.
晚宋江湖诗派取法晚唐,晚唐体卷土重来。杨万里倡导的"晚唐异味",经姜夔、四灵转接传承,逐渐凝定为江湖诗派的诗学取向。他们以晚唐济江西,带有诗风变革的明确意识,却走向了师法晚唐贾岛、姚合等几位中小诗人,呈现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狭深取向。有鉴于此,江湖大家戴复古倡导效法陆游,江湖诗宗刘克庄在肯定杨万里的同时,亦刻意倡导取法陆游。戴、刘借鉴吕本中矫正江西诗学"以苏济黄"的诗学模式,倡导"以陆济杨",希图以陆诗的深广社会现实内容来补济晚唐体内容的贫乏单调,以陆诗悲健雄浑的艺术风格来矫正晚唐体诗境的琐屑纤微。这样允当的诗学引导,使得江湖诗派于晚宋独领风骚数十年。  相似文献   
166.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有三种不同的性质:事物依旧,认知发生变化;事物依旧,概念未变;事物变化,概念变化.与此相联系,复音词的产生源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韵律要求以及语言的象似性,由此我们认为复音词有两个来源:凝固词与原生词.  相似文献   
167.
周津菁 《南方论刊》2006,(12):88-89
小说《初吻》讲述的是儿童叙事者兰柱在自然状态下,对女性的探索故事。女性是自然之神的投射物,兰柱对女性的认识过程也是对自然的寻觅过程,是健康状态下人之天性;伦常世界的介入,阻断了这个健康而自然的生命过程,也阻断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的感悟和探索发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8.
吴莎莎 《南方论刊》2006,(12):51-52
英国经典魔幻小说《指环王》具有深层次的生态主题。本文试从小说中深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挖掘生态主题,通过对主体间性主客二元关系的思考来定位“人”和“人性”,从生态意义上探究人和自然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69.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历代中西哲学家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思考与讨论。从多方面对庄子和波德莱尔的生死观进行比较,能够了解到中西思维在生死问题上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庄子和波德莱尔都有悦死恶生的思想和超越生死的愿望,庄子是通过豁达超脱的"真人"来实现的,而波德莱尔是在厌倦与孤独中,由作为"英雄主义最后的闪光"的浪荡子的闲逛与反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