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46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99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里,教育对于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之魅力与价值愈显突出,而在西部地区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中,民族高等教育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正视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理论工作者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2.
中国西北地区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城市化问题。本文以城市化为研究视角,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化对西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促进作用。并由此认为城市是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是西北各民族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3.
现代化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丧失现代化意味着民族的贫困;每个民族又应保在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丧失文化传统意味着民族的消亡。民族教育中正确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做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和现代教育的现代化。文章结合两个藏汉双语教学的典型实践,从文化的多元性角度,引发了对民族教育中双语教学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4.
自古以来,藏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独特的方式保护着大自然,进而产生了独特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深心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通过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可窥探古代藏族先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崇拜到竭力保护这一过程,本文阐述了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均衡互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与朴素观念。  相似文献   
25.
文章推广了文献[1]中的一个已知结论,利用此推广的结论和其他条件,给出了线性变化可对角化条件的一个新证明。  相似文献   
26.
农民起义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之一,然而关于明代农民起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明代的前期同样存在着一些农民起义事件,这些农民起义与明末农民起义不同,主要是由于局部地区农民所处的特殊处境,导致无法正常生活从而引发了明前期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27.
在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失语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化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其自我完善能力分析不够透彻;对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意识形态认识存有偏见;对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影响准备不足.在全球化语境下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就是要加强研究,回归马克思主义精神;与时俱进,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拓宽渠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8.
吐谷浑民族是公元4世纪初至7世纪中叶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它所建立的政权前后存在了350年,对西北地区尤其是青海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西晋末年,吐谷浑民族万里跋涉,由东北出发,在西北扎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吐谷浑部虽然与留居辽西的慕容鲜卑同根同源,但在其西迁以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自吐谷浑西迁之日,就开始了与辽西慕容鲜卑的历史分野.  相似文献   
29.
数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通常用于记录、计算,然而置之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其所蕴涵的意义便超"凡"入"圣"。古人视其为"先天地而己存,后天地而己立",从而建构了一系列相关的文化语汇。透过数字本身来观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折射与反映的不仅是先民的宇宙意识,而且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的约定俗成,它又成为华夏民族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0.
土族村落土地利用方式上表现的三重同心圆结构,与信仰层面上三重同心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每一个村落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概念体系是个体化的、局限的,它是村落文化—自然—经济关系的曲折反映;村落景观的形成,是村落社会关系和自然世界在可见的具有边界的空间中相互建构的历程,不同个体的成长状态或心智水平决定着对村落空间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