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57篇
劳动科学   20篇
民族学   230篇
人才学   82篇
丛书文集   518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1759篇
社会学   249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长达3000多年的乐舞文化中,汉代乐舞以其张扬阔大、发扬蹈厉的强悍风格独树一帜,堪称中华乐舞史的最强音.造就强汉之音的精神底座,是在秦汉代际蓬勃兴起的人本主义精神.从汉武时期乐制的更作和乐府制度的确立,到盛行两汉的乐舞形制,再到志尽于诗、音尽于曲的乐舞歌诗和意气相尚、悲歌厉响的审美取向,无不反映并凸显着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在我国当下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人本主义精神同样应成为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2.
1939年元旦,周作人在北京八道湾11号家中遭刺客枪击,因子弹打在钮扣上而侥幸逃过一劫。此次枪击事件与周作人出任伪职一事在时间上相互重叠,人们普遍认为枪击事件是促使周作人附逆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周作人在当时抑或事后对此事的解释总是避而不谈或自相矛盾。回顾整个枪击事件可以发现,这一事件并不是促使周作人落水的直接动因,与其说是枪击事件导致了周作人附逆日伪政权,不如说是周作人借此事件将之前已存在的附逆行为公开化了。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结构来看,声乐表演艺术属于歌唱、音乐作品与表演的结合体,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演唱技巧,而且要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正确结合不同乐器的伴奏音乐,并努力创造独特的风格。本文举例论述了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4.
5.
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民众对民族音乐文化逐步接受和喜爱,进而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及魅力.广西壮族民歌作为广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范围较广.高等院校亦作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担负着重要的教育传承责任.因此,广西壮族民歌传承应依托当地高校这一阵地,地方高校亦应为广西壮族民歌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声乐集体课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主要授课形式之一,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成果。教师应辩证地看待声乐集体课,处理好声乐集体课的授课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增加理论课的趣味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艺术实践,注重集体课与个别课的结合等,以达到优化高师声乐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是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多种音乐表现要素的音调,体现出有着共同语境和文化渊源关系人群的音乐语汇特征。弘扬民族多元文化,构建视唱练耳课的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它能够培养学生体认民族文化的音调感。在选材和教学观念上,应突破欧洲大小调式的局限,深入挖掘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丰富多样的调式资源。透过大量生动的视唱实例,以及听辨、听记等练习,从丰富的素材中提炼不同民族原生态民间音乐最具典型意义的特征音调,培养学生对这些特性音调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刻的记忆力。  相似文献   
8.
表现主义音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的表现主义首先出现于绘画艺术,后扩展到文学、音乐等领域。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对而言,印象主义描绘的对象主要是大自然,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以及周围的色彩、光线和气氛;而表现主义抓住的却是人的灵魂深处的感觉和情绪,强调的是艺术家自我的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9.
从音乐形态、表现手法等方面具体分析《变奏曲》这部钢琴作品,探究其中对中国传统戏曲效果的模拟,以及作者如何巧妙地借鉴皮黄丰富的音响和表现力并运用到钢琴音乐中。中西的结合,古今的碰撞、鲜明的色彩个性,这些特点使得这部作品成为探索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道路上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0.
论琵琶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在古代是所有弹弦乐器的总称。到秦代,专指一种音箱类鼓,两面蒙皮,直项的弹弦乐器,俗称“秦琵琶”,又名“秦汉子”。其初为圆形音箱,后来发展出梨形音箱。到汉代,又出现一种纯木质结构的圆形大音箱,也是直项的弹弦乐器,较“秦琵琶”大很多,俗称“汉琵琶”,又名“阮咸”。到晋代,由西域(中亚新疆一带)经甘肃又传入一种曲项的,用拨子横弹的琵琶。到唐代,集上述琵琶之大成,发展出曲项的、梨形音箱的、用手竖弹的琵琶,即今日琵琶之雏形。在演奏上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乐舞的主要伴奏及领奏乐器。到二十世纪,经过杨荫浏及刘德海等诸位前辈的创新改造,琵琶的发展出现了极其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