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冯梦龙们所反映的是农业文明下的古代都市生活以及市民意识增强的图景;鸳鸯蝴蝶派作家继承了冯梦龙们的衣钵,描绘的是现代工商文明大都会市民的生活面影。他们在文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促进了小说的“类型化”。而目前出现的海量的“网络类型小说”,是类型小说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是新时期后市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学。它以青春市民为主力,当更具活力与潜质,随着“网而优则纸”、“网优则‘触电’”,形成网络、书刊和影视银屏的“立体优势”,更广泛地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从冯梦龙们的木刻雕版到鸳鸯蝴蝶派的机械化媒体再到网络文学的去纸张、去油墨化,乃时代的递进与科学发展的联袂同步,三者构成了古今“市民大众文学链”。  相似文献   
12.
陆扬,男,1953年生于上海市,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哲学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美国Augustana学院和法国巴黎高师哲学系做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包括:西方美学和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德里达研究。主持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课题1项;著有《德里达:解构之维》、《德里达的幽灵》、《后现代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死亡美学》、《精神分析文论》、《欧洲中世纪诗学》、《文艺复兴诗学》、《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研究导论》(合著)、《圣经的文化解读》(合著)等;主编有《大众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概论》等,译有《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重构美学》(合译)、《第三空间》(合译)、《呼啸山庄》等。  相似文献   
13.
"娱悲舒忧",这是陆游对诗文特质的认识,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他对文学的其它见解,也多与此相关.本文具体分析了"娱悲舒忧"的理论内涵、学术渊源和它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并考察了其内部修养上对"气"的重视和外在表现上对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文学思想意指对于文学的思想。周作人提出“以虚灵之物为上古之方舟”、“掐臂见血一、“视觉的盛宴”等文章观念,忧惧心理是周作人杂诗文化心理的主要内容。文学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上的,文学就是强调个性,失去了个人,文学就异化了,也抹煞了文学。  相似文献   
15.
两宋050101.gif (175 bytes)括词考     
檃括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檃括词即把词以外的文学作品微加增损,虽改其词而不改其意,改编成为可以使之入音律的新词.苏轼的檃括词可分为以古近体诗为原篇的櫽括词和以散文作品为原篇的櫽括词两类,前者主要停留在措辞的改编上,后者则明显呈现出创作的成份.南宋中兴期产生了篇幅比原作长的櫽括词;南宋晚期櫽括词的创作最活跃,檃括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且出现了制作檃括词的专业词人.檃括词的创作带来了词的制作的典雅化,具有提高士大夫作词动机的效果,而檃括词之所以在后世被忽视,与乐曲失传后把周邦彦视为宋词艺术顶峰的主流词学观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旭曙 《阴山学刊》2005,18(3):15-19
实体形式肇始于西方第一位形式主义者亚里士多德,是形式"语义"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观分为审美意义上的形式(美在和谐)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形式(形式质料说).托马斯·阿奎那总结了古代和中世纪的形式观念,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观念为基础,阐述了美的三要素(完整、比例、鲜明)说;现代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吉尔松复活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观念,并且从存在论(最高的存在即上帝、纯形式)上论证了包括美和艺术在内的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7.
<诗品>之所以成为百代诗话之祖,与它兼收并蓄的"点悟式”批评方法关系最为密切.这种批评方法包括比较、象喻、摘句、以及"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等,传达的是批评主体对诗歌内在意蕴的直觉印象,注重于对作品整体风神的把握,给读者留下极为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历代诗话大多承袭这种"点悟式”批评方法,并使之不断完善,成为民族诗歌批评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顾易生 《阴山学刊》2001,14(2):12-17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大的文学家。苏诗闪耀着某种民主自由精神的光芒,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也发展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其思想站在“时代前沿”,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与选本编纂之间是一种错位的关系。80年代中期以前,在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真正以现实主义命名的选本却不多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选本多出现在现实主义已如明日黄花之时。这样一种错位表明,当现实主义思潮占据主流之时,现实主义并不成其为一个问题,故而无需特以现实主义之名命名选本。在这之前,虽无现实主义命名的文学选本,但大多选本所录作品很少不是现实主义之作。如此种种,与现实主义文学在80年代的命运及其同现代主义的复杂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隐喻探源-兼论我国历史上的隐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自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为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课题,而对于隐喻研究的历史大多以西方亚里士多德为源头.从我国历史上的隐喻研究源头看,我国对隐喻的研究与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而且整个研究历史也是比较系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