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本文论述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问题,认为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具备“专才”的一技之长,又要像“通才”那样博学多识。兼采两者之长,是他们得以完成最起码的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素质。又大学英语教师主要依靠自学提高则是达到“专才+通才”最上乘境界那种博大精深的不二法门,至于自学提高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善用工具书,而所谓“善用”也应包括具有“不尽信、不迷信”的思想准备在内。本文论据主要取自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和据此编写出来的教材。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自我学习能力培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以人才为中心的全球竞争时代,在整个竞争中教育将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而教育所培育的宽基础、跨学科、综合性的创新人才尤为竞争重点,本文基于人才培养的通才教育,论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试析梅贻琦的大学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梅贻琦先生生平与教育实践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他的大学教育理念。认为梅 贻琦的大学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自由地开展学术研究;第二,主张通才教育;第三,提出了网 络天下人才的"大师论";第四,确立了"教授治校"制度。  相似文献   
5.
朱筠在清中叶以学政大吏操持选政、广开幕府,以儒林而兼文苑的通才培育为根本,不惟笼罩清中叶学术,亦是清中叶文章通变之先导。他把“识字以通经”作为文章写作基础,有意改造制义文风;以振兴古文为己任,力倡清中叶史学派古文,推动了清中叶传记文的发展;倡导以学养气,于“不名一家”格局下,引领并加深了清中叶常州骈文群体根柢经史的创作,扬州汪中“骈散之迹泯”,洪亮吉骈散兼容,这种骈文方向的生成壮大均离不开朱筠之点化推动。其对通才的培育在文章理论及创作上孕育了通变之思,进而引发文体及文风的转变,以学济文、不论骈散渐成为文章主流。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工作通才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工作教育界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当强调的是不断强化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的通才教育观,切忌以通识教育替代通才教育,切忌以通才教育否定专才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通才教育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需要重新编写各科课程的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通过通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可以发现,将各个专业之间的共同点贯穿融会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才教育"(又称通识教育)办学理念的发扬光大和成功实践,是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创造教育奇迹的原因之一.自20世纪中国近代大学建立以来,就有一批受西学影响的教育先行者秉持"通才教育"的理念,并开始付诸实践.西南联大成立后,校务实际负责人梅贻琦进一步在理论上对通才教育进行了阐释,在实践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实行文理兼修,以学分制为主体,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选课制度.此外,西南联大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极大地推动了通才教育的实施.西南联大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和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观点及相应措施。一是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应朝服务方向发展,实现让教育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二是根据新的教育模式的要求提出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和发展教育;三是对作为服务者的教师提出教育再培训以及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方向和措施;四是提出应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软硬件资源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