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杜甫批评史上,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是一部重要著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重心领神会,重感悟心解的民族传统,以心解心,以心会心,以心传心,确立了杜甫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批评范式.浦起龙强调,作诗、读诗、解读,全在一个心字;离心以索杜,必无所得,以心印心,方有自见.以心解杜,浦起龙发现了解杜的最佳路径.好诗当以心解之,浦起龙把握住了杜诗的主骨和血脉,深得杜诗风神.  相似文献   
52.
泰山断悟     
藏佳 《老人世界》2010,(10):38-39
已记不得这是第几次登泰山了,目标是走完全程。为什么?还真是说不清楚,一个念头而已。这就是原因,这就是目的。世上的很多事情,好像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53.
元晓是新罗著名的佛教学僧。他年少聪颖,学不从师,虽曾因仰慕玄奘,和义湘两次试图入唐,但终因自悟而还。元晓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内容涵盖般若学、涅槃学、新旧唯识学、如来藏学等佛教思潮以及弥勒信仰和阿弥陀信仰等佛教信仰,并通过歌舞等形式向底层人民传播佛教。他毕生都在实践着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其影响弥足深远。  相似文献   
54.
入宋以来,禅宗灯录刊行,丛林参究公案之风益盛.禅僧不再拘泥于"文字障道"之见,反而彰显语言文字和禅的"指月"关系,把民间兼有说、评、颂、唱的"说话"的方式--评唱引入了禅门.圆悟克勤所著、被誉为"宗门第一书"的<碧岩录>,则是评唱的开山之作,也是代表之作.克勤的禅学走的也是一条综合的道路,但他主要的致力方向还是以己意诠释公案,用文字说明不立文字.自灯录刊行,继而颂古,继而评唱,都是应禅宗发展的需要而施设的,它标明了中国的禅学已经开始由丛林走向社会,融入整个的大文化洪流中了.  相似文献   
55.
邓新跃 《船山学刊》2006,(3):118-120
王世贞对前七子诗学辨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意至而法偕,反对拘泥成法,主张由“法”而“悟”,谋求“法”与“意”的和谐;二,格调根于情实,承认“情”是“格调”的基础;三,拟议以成变化,对前七子摹仿因袭的批判;四,师匠宜高,捃拾宜博,扩大了诗学审美取向的范围。  相似文献   
56.
小说叙事离不开时间,但在现代小说中事件的线性时间顺序往往被打破,各个事件在叙事作品中所形成的空间位置也被重新排列.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探讨《悟史先生之谜》第一章中有关母亲跌倒事件的时空叙事之惑,通过分析母亲跌倒事件叙事所呈现出的时间之流与记忆之城的对抗来展现人类生存的焦虑这一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57.
从习书之人应具备的技能与品行展开论述,阐述了书法学习与创作中"悟"的必要与作用,它能使书者达到娴熟、脱俗的境界,使作品具有高雅、独特的魅力,这是书法艺术"人书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58.
李义天 《云梦学刊》2006,27(5):84-88
在明代中期以“格调”为核心的诗歌复古思潮中,谢榛扬弃地继承了前人诗论。在回归古典的具体途径上,谢榛强调“兴”对于诗歌的积极作用,提供了以“悟”为核心的诗歌借鉴理论和创作主张,力图超越古典,开启后世,从而逗露出明代文坛审美风尚转型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将之放在整个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历史中,则能更加清楚谢榛诗论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9.
出现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宋词中十分珍贵的名句。其中的美妙之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书写故事的情节上看,无疑是借用了《离骚》中的“求女”手法;从表现中的寓意上看,无疑包含着对南禅宗由渐悟到顿悟概括的意蕴;从设计千百度寻找“那人”有得的结局来看,“那人”是现实生活当中真实的人,这里所谓真实的人是指宋孝宗、虞允文、叶衡等,也可以是如上诸位的合一。辛弃疾的这一句词,理趣化的表现倾向明显。与此同时,也是辛弃疾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一度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得到认同的心理满足情状表现。  相似文献   
60.
本文试图把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及其阐发研究,作为当代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潮,放在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考察。从人类认识论的辩证运动,从西方学术传统的嬗变,从华人学术群体的崛起,分析了这一学术的思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继而又从思维方法、研究向度、成果体现以及模式对应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学术流派的文化性徵。最后再提出“解”“悟”遇合中的话语权力分配问题,既幽默又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