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620篇
理论方法论   82篇
综合类   885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弥撒礼是天主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在的神学思想与外在的礼仪制度相表里,并进行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由原罪观导引的永恒追求则是弥撒礼最基本的神学诉求.弥撒礼是一种在制度化组织的支配之下的仪式,其结果是使信徒与宗教团体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将广大信徒整合在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之下.弥撒礼仪中的情感交流将人们的某种“虚幻”的需要支撑起来,对信徒的信仰起到加固的作用.弥撒礼仪程序是一种符号,这些符号在主礼者与信徒之间转换、传递,进而促使仪式的完成,同时符号将“形式美”演绎成为一种参照系,然后去衡量各项礼仪自由实现的完满程度.宗教经验是关于极限情景的经验,在极限情景中,人进入了某种程度的超验,体验此岸与彼岸的交融.弥撒礼的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融合、调节、补偿等侧面,对信徒的心理起到一定的抚慰作用.对弥撒礼仪的文化解析证明了宗教学上的一个原理:仅有内在的信念尚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宗教,必须有外在化的崇拜仪式才能使宗教获得完全的表现形态.礼仪没有使人神圣化,而人经过礼仪的操练和熏染,竟然使礼仪走向了神圣;教会也没有使现实中的人变得神圣,而人却使教会变得更加神圣.  相似文献   
22.
韩非之礼学     
韩非是法家著名人物。但是,韩非并不简单的否定礼,他借用礼的等级性维护和论证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除了从法治维度批评儒家德治、仁政,还从礼的维度批评儒家的道德仁义,并将忠孝仁义等纳入礼的控制之下;他肯定礼仪在政治层面和生活层面的价值,在情礼(礼仪)之间又重情轻礼,反对礼(礼仪)的价值的异化。  相似文献   
23.
马银川 《东岳论丛》2023,(1):121-128
汉魏六朝时期礼文化发展较快,五礼成为国家的礼仪制度,影响广泛。在此背景下,数量丰富的游艺赋表现出明显的礼文化特征,作者在创作中多侧重描写与游艺相关的礼义、规则、流程等,淡化其娱乐色彩,希图以此来强化皇权正统,塑造君子人格,宣扬德政理想,表现出文人虽身处乱世而积极回应与构建以礼为中心的精神空间的努力。由此可从一个方面说明礼乐精神在中国士大夫的人格塑造和精神成长中的重要性,也可窥见社会思潮和文化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之一隅,对唐代游艺赋的创作亦有直接影响,沉淀为游艺赋创作的一个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4.
《册府元龟》是记载公元714年北庭大捷的主要文献,为多数研究者征引,但其中关于献俘礼的施行似难成立,所谓北庭大捷的定位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5.
礼是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根本规范和法则,是各个时期政府制定典章制度的根据.宋明理学家重礼并开创礼学的新时代,朱熹是其代表人物.退溪是朝鲜李朝朱子学大家,他主张礼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礼在践履中从俗、从宜、从权,而逐渐韩民族化,也即创新的过程,其基点是"缘人情"而制礼.退溪与栗谷被后人称为性理学的"双璧".其礼学思想是以持身明理为要旨,事亲要孝,丧制当依文公家礼,祭礼以尽诚敬之情.栗谷门人金长生、金集父子对礼作了精深研究,使礼的韩民族化进程趋于完善,而礼义经世说是其思想特色,形成了李朝性理学的礼学派.礼学派实是性理学的践履派、实用派,其思想特点是民族性、创造性、时代性、仁情性,体现了退溪以后礼学家对于礼的解释学特点.  相似文献   
26.
考察孔子对晚周"文敝"的深刻反省和孔子立教之初衷及《论语·八佾》各章章旨可以看出,孔子之道可谓文质彬彬之道,是"人"与"文"张力被措置到恰到好处之道。礼仪中人的真性情在孔子这里构成了礼之本、礼的本然义旨;《八佾》全篇中绝大部分皆辐辏礼的本然义旨。从"人"与"文"的张力进入,自"礼之本"理会"绘事后素"章的旨趣可能是一条可靠的入路,即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画之事当后于素朴的底色。郑玄一系说的根本破绽在于混淆了作为"质"的德之端倪与可以"文质彬彬"视之的德本身。  相似文献   
27.
陈徽 《江淮论坛》2007,(2):117-121
孔子论仁,实乃指称人之全德也.然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作为“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对情感的洞察和重视不仅使孔子的仁学思想焕发出亲切活泼的精神并使其中各主要范畴之间的关联得以血肉丰满,而且,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实践特征也充分地展现出来.相应地,孔子的仁学乃至整个儒家思想便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
奕訢是近代中国具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他主张建立一个“和众丰财”、“国足民有”、信守条约,和西方列强和平相处的社会。认为“礼可治国”,“道可治欲”,从人君到普通官吏,只要加强修养,就可以防止官场腐败。为了学赶西方,他力倡“师夷长技”,领导和主持了近30年的洋务新政,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受列强侵略、慈禧太后的排斥打击,以及“夷夏观”和近代民族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他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29.
藿园先生葬其配欧阳孺人于蒸水之源,命子邠重趼垂涕,抱孺人子陈汝方之状授余而属之铭,以孺人与余为中表兄妹,习其家世与行谊为悉,宁不文也,凡无不实也。谨按欧阳氏自唐安福令讳万者,从渤海南迁,十六世至宋奉议大夫伋之子礼庭,迁于楚。其在衡者,为建乡之甲族。孺人曾祖考讳和,赠奉直大夫,妣杨太宜人:祖讳炳,万历丙子乡举,官思恩府同知,妣聂孺人;考讳瑾,崇祯癸酉乡举第一人,母陈氏,孝廉嘉策嫡长女。孺人年十四,归于文学陈君讳某,太常正卿前督学御史翰林庶吉士宗契之冢嗣也。太常公得文学君于暮年,未几薨。文学君又弱,家益落。  相似文献   
30.
人学问题的讨论贯穿荀子整个思想体系。本文立足礼学的视野,以荀子的“类”的思想作为统贯全文的核心,从天人之分、人性的结构性分析和人格修养工夫等方面,对荀子人学思想中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人之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之价值如何实现等问题作了扼要的梳理,力图按照荀子的本意把人作整体的、动态的展示,以此透视出富有特色的荀子人学思想的儒学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