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8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5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20篇 |
人才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620篇 |
理论方法论 | 82篇 |
综合类 | 885篇 |
社会学 | 50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95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109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94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方面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结构的形成与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个方面,即儒学在思想、道德、宗教、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儒学在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及政治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紧密关联和互动,不仅构成了儒学的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孔子的仁-礼思想结构,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秩序结构的基础,既是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又是对社会治理的探讨。从思想与文化,社会制度与文明传统的角度来探讨孟、荀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及意义,孟子继孔子之仁,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道德伦理的思想基础,而不是宗教伦理的思想基础。荀子继孟子之后改造了孔子的"礼"(注:孔子之"礼"关注社会秩序,荀子之"礼"关注政治秩序,是为改造),主张隆礼尊君,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政教合一的制度文化的基础。孟、荀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形成外儒内法统治思想的两条主线,即外仁政,内礼法。董仲舒在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实践中弥补了孟、荀对儒学发展的缺失。 相似文献
42.
上博楚简中以二十九支竹简构成的《诗论》 ,对于《诗经》研究的深入 ,有着很大的意义。其中对于《关雎》“以色喻于礼”的论说 ,可以从上古时三月成妇的礼制内容得到妥贴的解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笔者此前有关《关雎》乃三月成妇祭之歌的看法 ,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关雎》一诗与古代成妇礼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43.
“乐”(music)是中国古代唯一真正获得“理论化”待遇的艺术,这一点已被很多论者精确认知。在流传下来的文本中,有关诗学的简论总是从“乐论”(musical theory)套用其整体框架和几乎全部的术语;绘画和雕刻只留下一些涵义模糊的逸事、奇闻;建筑只沦落为房屋和功能的总称; 相似文献
44.
诞生于百家争鸣氛围中的《荀子·非十二子》,并不止于批驳某家某派的学说,而是对当时有较大影响的十二子进行了系统的批评,甚至对同属儒家的子张、子夏、子游之流也进行了辛辣讽刺,其目的在于,实现学术的天下一。《非十二子》将天下的一统和学术的一统结合起来思考,采用一套政治话语策略来考量、批评诸子,反映了战国末期百家将为天下一的趋势。《非十二子》的学术史价值在于看到了天下学术将一统的趋势;在于看到了一天下学术必须以一天下为基础,换言之,看到了意识形态的一统需要有国家的一统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45.
崔先生认为,儒学的理论结构包括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与之相应的有"仁""礼""命"三个基本范畴。社会的理论层面的"礼"从形式上来说是指礼仪,从实质上来说是指伦理关系的等级差序原则和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从功能上来说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和治国工具。心性的理论层面的"仁"是儒学道德观念系统的基础,表现为仁义礼智信的德性和忠孝信义的德行,其根源在于人性本善,人们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完善人格。超越的理论层面的"命"是内化于人的道德本性中的可以被人认知的、体验的对象,它是在生命源头处偶然相值而形成的气禀,注定了人生的必然遭际,不是某种外在超越的既定"安排",因此,儒学回应命的基本态度是不因超越的命运之必然而改变自己所应有的道德实践原则、方向和努力。遵循物理科学地生活,遵循伦理道德地生活,在人生实践中追求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46.
论六朝时期的礼学研究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朝时期对先秦礼仪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成功地将更新了的礼仪制度变成了礼教观念的适宜载体,因此保证了和教观念的延续性和超越性,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模式和文化观念模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与周代制礼是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47.
过渡礼仪对个体有从自然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意义,对人之身体的生物性与社会(文化)性双重属性的认知为近年来各界对人身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岭寨红瑶的诞生礼从婴儿"脱身"到满月的见身认亲再从满月到对岁的卜志改运,不仅实现了产妇和新生儿的身份转换,还使得每一个新生的个体经历从"自然"身体向社会身体的转化,并以身体为媒介逐步融入到与社会和周遭环境的互动之中。 相似文献
48.
聂氏《三礼图集注》多引礼书、"三礼"郑注、贾疏、孔疏,结合郑图、阮图、梁图、张图等旧图撰作而成。历经数百年的礼图样式如顾颉刚先生"层累说"言,定有构造臆断之嫌。聂图的撰作旨在寻找礼图之本真,然其作虽有疑辩却缺乏与金石材料的辩证,难免有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49.
礼是社会公认的集责任、权力、义务于一体的角色身份定位和全部行为规范的总称。广义的礼为全民之礼,规范全民,本质为人性,与动物本能相对而言,底线是利己不损人;狭义的礼为君子之礼,规范治国官员,本质为治国富民,与全民之礼相对而言,底线是利人利己。广义的礼学为民俗学、伦理学,狭义的礼学为治国富民之学。广义的礼教教育全民做人做事,为民俗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狭义的礼教教育官员治国富民,为国学教育。君子之礼来自全民而又高于全民,大大提高了全民的道德水平和规则意识。清末民国时期以“礼教”之名,将礼制、礼法、礼学、礼教等全部污名化,固然有解放思想、释放活力、结束帝制、创造共和的进步意义,但亦使社会行为失范。 相似文献
50.
吕坤是晚明重要的思想家和礼学家.他的礼学以"真情"、"自然"为核心,折中古今,调和繁简,所撰礼仪贴近普通民众,具有"庶民化"的特征.吕坤还特别强调礼与"中"道之间的必然联系.吕坤所谓的自然、真情之礼就是符合中道之礼,中道也是规范人处世行事的标尺.吕坤的礼学思想与他的特立独行的治学精神、治世重民的实学思想密切相关.吕坤礼学思想成为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