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4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1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才学 | 30篇 |
丛书文集 | 361篇 |
理论方法论 | 36篇 |
综合类 | 697篇 |
社会学 | 109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97篇 |
2009年 | 135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苏菲亚·胡加艾合买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本文对《福乐智慧》和《论语》教育思想进行了扼要的对比分析并阐述了其教育思想在青少年教育中运用的现状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2.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的地位及其具体含义 ,学界长期存在争议。文章认为 :究其实 ,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作一下比较分析 ,就可以得到孔子思想的总体架构 ,并发现“道”是其终极关怀。由此我们可以在“道”的统摄下对“仁”进行深入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33.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部分地体现日本儒者采取“即存在论本质”的解经方法 ,呈现极其强烈的反宋学思想倾向 ,尤其以朱子学为主要攻击目标。韩儒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则因袭多于创新。从中日比较思想史视野来看 ,日本儒者对宋学的批判并未切中要害 ,因为他们并未进入宋儒之孔学诠释中的两个哲学问题 ,这就是“心与理之关系”以及“个体论或整体论之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34.
孔子及原儒的君子人格观包括修身、处世到治国这三方面的内容。总体来看,君子人格观是进步的,但不可避免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孔子及原儒眼中,君子人格理想主义色彩浓烈。 相似文献
35.
刘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2)
正直是一种积极的品质.从字源看,“直”之本义即是将隐曲置于“十目所视”的场域之中.然而,从《论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看,这种积极品质并不是无条件地适用于各种情况.《论语》论“直”的相关表述说明,孔子有意识地区分了政治和习俗两种情境,只有在习俗中,正直这一德目的积极意义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与此相关,《微子篇》所载孔子对隐士的批评,表明“十目所视”所代表的习俗生活才是更根本的生存情境. 相似文献
36.
史志康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1):5-10
《论语》是通达孔学、理解孔子必读的原典。《论语》中很多脍炙人口的教诲与西方文化中很多名人名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时将二者并置一起,彼此大可水乳交融。为了努力帮助西方读者明白易懂地欣赏《论语》中所包含的孔子思想之精华,通过在翻译《论语》的某个篇段之后,加上“欣赏与评说”部分,用一种最为明晰的方法阐述孔子的思想,其中最为有效的一个手段便是,用西方文化中人们熟悉的思想为孔子的思想作脚注。 相似文献
37.
许进兴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1):11-15
分析了史志康教授在翻译《论语》中的成功做法。译者牢牢把握原文的内涵,翻译时紧密结合英语的风格和特点,做到忠实而又生动地再现原文,体现了“信”、“达”、“雅”的完美融合。同时译者从外延上对原文进一步诠释,并与西方经典文化进行对比,为读者展现了欣赏中国古典文化的立体画面。 相似文献
38.
崔海东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成书五十余年来,以其平实晓畅而广布天下,但是其中句读犹有未妥处。笔者集其疑误十一则,予以商榷。 相似文献
39.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两千年来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在“官本位”的古代社会中,孔子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成熟同样起到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就医者本身而言,孔子思想对完成从“下工”到“上工”的过渡,其方法论意义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