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45篇 |
免费 | 75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46篇 |
劳动科学 | 88篇 |
民族学 | 55篇 |
人才学 | 111篇 |
人口学 | 89篇 |
丛书文集 | 857篇 |
理论方法论 | 174篇 |
综合类 | 1983篇 |
社会学 | 530篇 |
统计学 | 1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279篇 |
2013年 | 334篇 |
2012年 | 311篇 |
2011年 | 409篇 |
2010年 | 399篇 |
2009年 | 450篇 |
2008年 | 396篇 |
2007年 | 283篇 |
2006年 | 279篇 |
2005年 | 212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99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和运动项目的推陈出新,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运动性损伤。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素质差,动作不正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状态不佳,缺乏适应环境的训练,以及教学、竞赛工作组织不当。运动损伤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损伤治疗不当、不及时或过早参加锻炼等原因可转化为慢性损伤。 相似文献
9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我们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领域和环节,都认真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护一切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益,使受到侵害的权利依法得到保护和救济,使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受到制裁和惩罚。本文从政治权力与司法权的关系、法治的概念及司法制度、政治腐败和司法改革、建立健全司法腐败预防机制建设、网络反腐这五个切入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司法系统反腐败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3.
由于认识角度、接触实际和掌握内容的不同,人们对反腐败若干问题的认识就会有所不同。而不同的认识导致的争论使人们在实践中瞻前顾后,不仅不利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而且容易产生理念的误区,舆论的误导,操作的失误,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深刻思考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4.
95.
96.
新冠肺炎疫情能够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造成短期经济下行,而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缺乏对其经济效应及内在传导机制的深入探讨。本文将劳动供给冲击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灾难风险冲击嵌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民经济的机制与效力。研究发现:第一,与常规意义上的灾难风险冲击不同,需求侧的产出下滑是供给冲击驱动的。疫情的影响并不直接表现为资本的实质性减损,而是劳动投入的减少与企业生产率的下降。第二,疫情同样会对国民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经济短期的滞胀。直接的劳动供给冲击造成就业严重下滑,随着疫情的好转,劳动供给冲击转化为企业生产率的下降,就业状况有所好转。第三,降低灾难风险冲击发生的概率、减轻灾难事件发生后生产率下降的幅度,以及缩短经济处于灾难状态的时长,均能有效降低疫情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第四,与财政补贴和降息政策相比,减税政策是后疫情时期扩大内需最有效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97.
98.
99.
一般信任模式的跨部门差异及其中介机制: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市场”与“国家再分配”两种不同制度环境的讨论,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的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处理潜在的选择性误差,考察了不同部门中个体的一般信任水平。结果显示,相比私有部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公共部门中工作的个体呈现了更高的一般信任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政治参与水平和相对剥夺感作为中介于工作部门与一般信任水平之间的解释机制是显著的,在公共部门中工作的个体不仅在态度上对内在政治效能感有更高的认定,而且也能积极参与居委会社区的选举。这些特征极大提升了他们的一般信任水平。此外,公共部门中的个体在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上所持有的较低的相对剥夺感也有助于其建立更高的一般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00.
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艾滋病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流行的问题,而是具有中国独特性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艾滋病“问题”是后于某些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因而具有相当鲜明的社会选择倾向,其危害也不仅仅指向个体生命,而是危及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对此“问题”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学理冲突既影响到有关政策的制定,又反过来建构了艾滋病“问题”的现状。据此,作者提出应从建设社区与社区的文化机制、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化、重新认识与定位青少年等方面入手,把艾滋病“问题”从危机转化为契机,从加强执政能力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高度,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