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韩玉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80-86
必须坚持法治主导、德治辅助、民主监督,三管齐下.官德重于民德,官德的优劣决定民德的好坏,关系社会的兴衰、国家的强弱与政权的得失.与当代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当代中国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来源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同时,必须与国际接轨,充分吸收借鉴包括法律、道德在内的西方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3.
论张岱年早期的新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加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必须建立新道德的论断.新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理生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及动的天人合一;新道德观的基本规范是六达德即公忠、任恤、信诚、谦让、廉立、勇毅和六基德即孝亲、慈幼、勤劳、节俭、爱护公物、知耻;新道德观的最高纲领为新三纲说... 相似文献
14.
“三纲”是可变的伦理制度,“五常”是稳定的道德原则。“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即使是“三纲”,也不全是提倡尊卑与服从,在《忠经》、《孝经》和《礼记》等经典中可以看到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攻击“三纲五常”这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尽管对传统还要批判地继承,但不能只破不立,只见糟粕,不见精华,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 相似文献
15.
修齐治平纲领是理解儒家治国理念的关键,它反映出儒家文明对政治的特定认知。这一认知不仅把国看成是放大的家,而且也把实现善治之希望建立在统治者的人格与修养之上。儒家政纲曾发挥过积极的历史功能,但也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局限。儒家政纲在塑造出具有担当精神的治理精英和社会文化网络方面具备着人类成功文明的共性,是今日中国在改善政治生态和提升治理艺术方面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自身传统中那些具有成功人类文明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二是自身传统中那些更适合我们国情、政情、民情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包括相应的制度资源也值得我们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叶蓬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在三纲六纪观念中,封建主义的糟粕是主要的,但也存在某些积极因素。三纲六纪思想是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家族社会基础上传统人伦观念长期发展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三纲六纪观念是对韩非思想的一种超越性回应。在三纲六纪观念中,存在着某些当代社会可以发掘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从"六位"到"三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据荆门郭店楚简以及马王堆黄老帛书等出土资料 ,辅以传世文献 ,探讨“六位”到“三纲”的源流。经过分析 ,指出“三纲”所论的对象君臣、父子、夫妇 ,是战国多数学派阐发、评判思想的归宿和标准 ,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定义 ;但是各家思想的出发点并不一致。董仲舒所倡导的“三纲”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是阴阳思想而非儒家传统思想。这其中的原因 ,与战国、秦汉时期儒家的政治命运以及思想界的互动有关 ,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儒家虽然最终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却也牺牲了自身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