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5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296篇
管理学   542篇
劳动科学   57篇
民族学   306篇
人才学   207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628篇
理论方法论   549篇
综合类   5511篇
社会学   948篇
统计学   48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65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375篇
  2014年   725篇
  2013年   629篇
  2012年   759篇
  2011年   763篇
  2010年   756篇
  2009年   699篇
  2008年   820篇
  2007年   640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466篇
  2004年   379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80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51.
大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走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是一种广义的文明或大文明,它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的内容。大文明具有全球性、系统性、多样性、协同性、历史性等特征。大文明范畴的提出,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提出大文明有利于确立一种新的科学的文明观,同时为我们创建一门新兴的学科──文明学提供了可能。建设大文明,对缓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2.
论壮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壮学是在“后轴心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文化中心主义”逐渐被打破,区域性、族别性研究蓬勃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壮学产生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壮族研究。80年代以来,壮族研究成果的系列化和综合化,使学术界在壮族渊源、壮族文化的本质等根本问题上基本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壮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壮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发散性,这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壮学的神圣使命是要促进壮民族的文化自觉,沟通世界人类。  相似文献   
553.
论形成和发展中的精神文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 年来,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有其天时地利与人和的要素,更有党中央的召唤、学者们的尝试和钱学森的首倡这些直接起因,同时有以《精神文明学论纲》等较为全面系统的体系和一系列论著为标志。在此基础上,作者就精神文明学的几个重点问题,归结为学科原则论、本体层次论、纵向起点论、内部结构论、外部联系论、精神生产论和创建活动论等并进行阐析,以展示该新兴学科所赋有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54.
作为社会科学技术之一的文章学,其生产力功能的发挥,是凭借自身的特性来实现其价值的。文章学的生产力功能通常表现在社会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中,更深地表现在智力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文章学作为精神生产的智能开发工程,在世代延续的全民性文章写作和阅读活动中,锻炼了一代又一代文章作者、文章编者和文章读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编辑和阅读智能,从而造就了善写、善编、善读的大批文章家和文章学家。他们是社会精神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书面文化生产战线的重要生产力,担当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55.
与传统学界将李贽诗学归之为“童心”说不同,文章从李贽“大人”之学入手,溯源其心性锤炼历程,梳理出“快乐”诗学的特质。对此特质,分别从主体性与价值两个角度探讨:一是独立不惧的“大人”形象的树立;二是平易自然的“化工”风格。李贽有着自觉地追求自由、独立的主体意识,同时在诗学表达上不尚典,不雕琢,不求载道,这与晚清的“诗界革命”、五四的“新诗革命”皆有贯通之处,具有了“现代性”的特质,故对其诗学价值更应放置在传统与现代文学的“长时段”演变中去发掘。  相似文献   
556.
以人文关怀、人生意义为出发点的中国哲学,既呈现出忧患意识,又包含有乐感精神,其实应该用"忧乐圆融"来概括。宋代士大夫在推动儒家哲学化的内圣外王之道建构过程中,其出发点就是一种兼容忧乐的情怀。宋代士大夫既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时又追求"孔颜乐处"的超然境界。宋儒通过挖掘《四书》中的忧乐情怀,找到了儒学及中国哲学的深层精神。他们还进一步对《四书》作出创造性的诠释,将《周易》的宇宙哲学与《四书》人格哲学结合起来,建构出一种超越精神的内圣之道和天人一体的性理之学。  相似文献   
557.
夏涵 《家庭科技》2007,(5):32-33
中医养生学家指出:背、脊、腋、腹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特区.加强这些部位的保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息,滋养全身器官,是强健体魄、祛病延年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夫妻间睡前保健,动作简单,效果明显,可轻轻松松达到健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558.
张舜徽于1945年提出用校雠学包举目录、板本、校勘,而否定目录学的意见。这是由他通人之学、反对狭隘、由博返约的学术风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559.
杨慈湖诠释《诗经》颇有特色.他从自我“本心”出发,对《诗经》有一个“前理解”,即认定《诗经》三百首皆为“本心”之所发,均符合“思无邪”之旨.基于此“前理解”,他极力否定《毛诗序》对《诗经》的解读,并根据他之“本心”来决定对《诗经》古注的取舍.杨慈湖在以“本心”来诠释《诗经》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道德践履.  相似文献   
560.
比较文学不能仅限于"文学关系"的研究,不能只满足于"跨"的边际性、边界性或边境性,还要找到得以立足的特定文本,那就是"译文"。为此,就不能像一些欧洲学者那样把"翻译研究兴盛"与"比较文学衰亡"合为一谈,要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联通起来,把"译文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纳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使之与"译介学"并立。只有这样,比较文学才能拥有"译文"这种属于自己的"比较的文学",才能克服边际性、中介性的关系研究所造成的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化"化倾向,才能在有限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为今后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无穷无尽的研究文本资源,从而打消比较文学学科危机论和学科衰亡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