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5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32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178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人类社群持久不衰的基本条件是资源点与知识点的不断集成。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秘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其要点在于:一个资源点(中原农耕之地)和两个知识/制度创新点(西北游牧民和中原农耕民)。当代中国的复兴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去复制前述历史条件,但是,新的资源点与知识点的不断集成这个条件,则是共通的。  相似文献   
93.
余秋雨 《领导文萃》2013,(12):40-42
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是继马可·波罗之后,另一个完整地用国际眼光考察了中华文明的外国人。与马可·波罗不同的是,利玛窦在中国逗留了整整三十年,深入研究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经典。他在晚年所写的《利玛窦札记》中,表述了他几十年研究的一个重要答案,那就是中国文明的非侵略、非扩张本  相似文献   
94.
“中华龙”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文化符号”,而“晋地版”的龙故事则是“中华龙”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5.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与美德,是中华文明的本质体现。2006年以前,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主要由政府部门以行政手段主导实施,辅以社会爱心人士自发开展慈善救助。可以说,以民政工作者为主的“官方”慈善人以及“民间”的社会贤达、爱心志士等,都在大社会工作的概念下从事着非专业的慈善公益服务。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自此,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有了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6.
国家的精神     
国家存在是流,国家精神是源。最能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就是两句早期的儒家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这四个“不”:不息、不淫、不移、不屈,就是典型的中华民族的国家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脊梁的支撑,才创造了世界唯一的奇迹——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惟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还一直深深地蕴藏着民族复兴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7.
《金陵瞭望》2009,(1):12-12
5月27日,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南京站传递活动从奥体中心开始,到鼓楼公园结束,全长12.9公里。整个传递过程热烈、文明、有序。被北京奥组委认为是境内传递工作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9月2日,北京残奥会火炬接力“中华文明线”第四站传递活动在中山陵举行,充分体现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的主题,我市再次获得北京奥组委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98.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的过渡地带,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师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以伏羲时代为标志,中华民族摆脱了洪荒时代的蒙昧,探索发明了新的生产方式,为中华民族早期的文明和兴旺奠定了根基。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赢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在这里大汇聚。天水旋鼓舞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也带有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99.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热爱诗词,阅读诗词,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3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  相似文献   
100.
“天府”不是单靠天然条件能成的,也不是巨人恩赐可得的。这一称号是巴蜀人民以四通八达的开放胸怀学习天下人所长,创造出经济奇迹而争取的。天下填四川、川人走四方,开放善学、集五湖四海各人群之智慧知识,汇东南西北诸民族之成就优长,综合而成巴蜀人民。这,便是巴蜀人的历史特点。这,就是巴蜀文化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