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05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137篇
人才学   7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10篇
理论方法论   147篇
综合类   2032篇
社会学   542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诗词是一伟大的文化遗产 ,而赏析诗词却有不同的方式 ,换一个角度去欣赏诗词能有更大的收获和惊喜 ,从中更能体味人生和历史的沉积 ,感悟到诗词的魅力和震撼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用典颇多.或寓典于情,或寓典于景,或寓典于理,或寓典于境,或寓典于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魁力.  相似文献   
13.
撷取中华先哲思维艺术和逻辑遗产的精华,引出对今人思维表达有益的借鉴,是中国逻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中华先哲思维艺术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在经济政治"新变"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这一阶层的某些属性决定了富民必然有诗词消费需求。富民阶层的精神需求与群体心态,对诗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富民阶层需要而写作的诗词,随之具有了某些较为固定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16.
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教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落实学院“质量工程”,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信息化,中华女子学院教务处于2008年3月11日邀请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科技部“十五”、“十一五”教育软件专家组组长程建钢教授来学院做了题为“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应用研究”的报告。  相似文献   
17.
李继高 《小康生活》2003,(12):13-13
中华大梨枣是一个优良的中晚熟鲜食品种,果实多数似梨形,大果为椭圆形或卵圆形,果色鲜红.肉翠绿,甜脆,核小,单果一般重60克,最大可达108克;其树体矮化,适宜密植栽培,具有早果、丰产、稳产的特点,本人根据多年观察与实践,总结了中华大梨枣的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供枣农朋友参考。(一)栽植建园。中华大梨枣树形优美,适应力极强,无论干旱、瘠薄、盐碱、  相似文献   
18.
刘义平 《老年人》2003,(10):44-45
拜读了于沙先生的文章后,我是赞同他的看法的。他的“莫把歌诀当诗歌”的告诫,对于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指导尤为及时。可是,由此引发的“老干体”之争,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盛世出文人。”当今,中华民族正处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发达的昌盛时期,广大离退休干部莫不欢欣鼓舞。他们讴歌盛世风情,记录历史事件,抒发晚年情怀,体现了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老干部诗词的大量涌现,可说是应运而生,适时而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艺术百花争妍和文化建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谁能说这不是现代文明的体…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的词、黄庭坚的诗,都以善于用典而著称。但辛词与黄诗用典则又有不同:辛词用常典,沿用原意,用典自然,而黄诗用典冷僻,以故为新,“宁不工而不肯不典”。作者时代、经历、文学主张和作品体裁等多方面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唐宋诗词中“雨”的审美意象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宋,是古典诗歌意象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诗词纷繁的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诗词创作中的“雨”意象,始终不脱离它作为客观物象固有的自然特征,同时,在反复运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长期积淀下来,使之固定地带有纤细绵柔、明丽清润、朦胧迷离、凄清冷寂、迅疾狂骤等审美特征。心物相契的“雨”意象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诗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构成具有内在生命的完整形象,用来烘染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等,以追求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