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71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323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减排制度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需要,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还面临区域能源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困境与区域法律政策协同性不足、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从我国区域能源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环境治理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的现实来看,在区域能源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在东部地区协调立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问题,统筹协调好西部地区区域规划问题,通过立法方式实现区域资源配置一体化;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以制度形式固定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果,完善绿色供应链制度以实现产业协同融合,建立互通交流的数字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在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发展路径方面,应在辅助立法原则下保持协同立法的谦抑性,形成超越“部门”与“地方”的特别法;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法律路径方面,应明确区域环境治理协同的权利义务,实现应急情...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艺术教育观念交流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中国现当代艺术教育观念演变的并非是单一的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观念,也不单纯是来自西方的种种艺术教育思想,而是这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决定了中国现当代艺术教育观念演变过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合理发展全民艺术教育,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的精神结构自身的全面和谐状态,是我们这个时代对艺术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3.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如从孔子、子思到孟子、荀子等都十分重视礼乐 ,故“礼”、“乐”并称。在先秦儒家诸子看来 ,“礼”既是社会人“视、听、言、动”即社会行为的规范 ,又是稳定社会秩序、建立理想社会制度的工具 ;“乐”的功能则是“治心者也” ,即陶冶性情 ,导人向善 ,使人志清德洁、道德高尚。所以 ,“礼”与“乐”的关系是外在规范与内心化导相结合以达到“仁政”目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此可见“乐”在儒家理论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美学观而言 ,先秦儒家诸子认为礼乐的本质是“中和” ,礼乐之美以适中和谐为最高境界 ,所谓“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则进一步使“中和”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中、西传统建筑哲学的差异在于:中国建筑作为礼制的象征,往往通过位序、色序等象征手法来体现或设定人与人的上下、尊卑关系;由于礼制相对固定,建筑形式也相对定型。而西方建筑是理念的派生物,可以按照某种抽象而永恒的理念推理出来,建筑形式与理念类型之间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并且建筑形式随着理念的丰富而不断更新。在建筑美感的追求上,中国建筑及其哲学以“中和”为美,而西方传统建筑及其哲学以“崇高”为美。  相似文献   
35.
厄休拉·勒奎因(Ursula Le Guin, 1929—)的《天堂车床》(1971)立足于道家的整体论视野,从诊断学视角,以疾病的隐喻,反转了成功与失败、真实与假象、技术进步与永恒自然的二元对立,有效地揭示了人类过分追求创造性与主体性之弊。小说不仅再现了道家技术观与当今西方社会“技术至上”观念的对峙,同时,也提出了技术专家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的高速进步,也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与“合乎自然”的宇宙秩序的责任。该小说提倡道家负责任的“无为”、“以道驭技”的技术伦理观,反对“英雄式”介入、力量滥用的美国当代功利主义技术伦理观,在当今技术“风险社会”,无疑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鉴于现代技术的复杂性,应从整体论出发,平衡两种技术伦理观,“中和”两者的优势,以应对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人口、种族、贫困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6.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与人为CO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相似文献   
37.
阴阳五行思想发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农业社会。殷代的四方观念、“五行材质说”和《易经》的思想体系是我们所见最早的相关记载。阴阳五行彼此牵制、调和矛盾、循环往复的机制 ,因中国人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而神圣化 ,并演化为一种涵盖天地万物的综合思维模式 ,左右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种思维模式与戏剧的意志冲突精神是针锋相对的 ,是导致中国戏曲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中国古典美学以“和”为美的实质是以“中和”为美。蕴含诸多文化意蕴的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是古代中国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其内在特征是刚柔相济,外在表现是文质彬彬。中和之美的理想和追求渗透着古代社会对人的、道德伦理的、社会政治的理想,是“天人合一”的至美。  相似文献   
39.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严重是时代课题,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彻落实《巴黎协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碳达峰、碳中和"虽与绿色"一带一路"异曲同工,但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地缘发展、社会分工、能源结构、国际贸易等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借鉴发达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做法,本文从绿色战略、绿色能源、绿色经贸、绿色技术、绿色政策等"5个深化"入手,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和"一带一路"的双赢之举,打造绿色革命与国际合作的范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朝着更加绿色、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0.
李艳婷 《社科纵横》2010,25(7):103-105
〈玉屑〉的"情性说"一方面深受理学家性情观的影响,秉承先秦的儒家礼教,尊崇理学家特别是朱熹关于性本情用二分法中对"情"的培养和对道德修养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能突破儒家礼教的束缚和理学观的限制,高扬人的主体情性,坚持写性情的合理,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理学家抒写情性认识上的片面,还原了诗歌的本来面貌."情性说"的美学品格表现为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旨归于提高主体心性和人格修养,具有折衷辩证的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