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6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44篇
人才学   11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63篇
理论方法论   114篇
综合类   962篇
社会学   178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美国热议"中国梦"最近一段时间,在美国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提到一个词:"中国梦"。一些关注中国事务的美国人和美国媒体,也跟随议论"中国梦"。如果以为,中国梦只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跟美国人没多大关系,不需要美国人来理解,那就错了。因为现时早已不是中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的时代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然大步迈向世界,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名成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都不能相互离开了,如果中国离开了国际社会,不仅大国经济将难以为继,国际社会及其经济也将受其影响。所以现在不论中国人做  相似文献   
102.
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建设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制定和遵循正确的原则,加强文化领域的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成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要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要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03.
一、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融会贯通,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一)传承古老文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阅读中华古代经典名著,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是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基本共识,因而也是连接各民族的共同纽带。  相似文献   
104.
仝月春 《职业时空》2012,(3):152-153
如何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输出以及如何再现原文的美是译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选取《桃花源记》为例,以翻译美学为切入点,研究了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本。  相似文献   
105.
为进一步加强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开展对外教育合作,在中南民族大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系统普拉维尔大学庆祝建立校际合作十同年、共建孔子学院两周年之际,国家民委组织委属6所院校  相似文献   
106.
正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主编的《回族对中阿经济文化交流的贡献:第二十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集》一书,2013年8月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中国回族学会主办的"第二十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所收学术论文的汇编集,共收集30篇文章,分为"认同·交流"、"历史·人物"、"经济·文化"和"宗教·哲学"四部分。该书定价60元,欲购者请与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联系。联系地址:宁夏银川市北京东路139号出版大厦(750001)。邮购电话:0951-5044614。  相似文献   
107.
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传教士的介绍和西学书籍的进入,以及20世纪初西方政治学说借道日本的大规模和系统进入,加以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吸取新知的内在驱动力,都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习惯,“政治”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合成词,成为涵盖以往“政”、“治”词族的具有包容性的词语.“政治”作为一门知识、一门学科,也被中国人所接受,并逐步形成那个时代的“政治”知识体系.这一进程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变革,而且进一步引导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08.
辽西区族群的迁移和转徙带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促进了史前时期的辽西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红山文化时期的辽西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而这一优势基本上终止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代时期的辽西区与商、西周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辽西区成为东北民族南下和燕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09.
章媛 《东岳论丛》2012,(8):53-60
近代以来《道德经》在西方广为传播,是以被西方译者的多元化译解为代价的.西人对《道德经》的解读可分为基督类、哲理类、语文类和演义类等四大类.其中哲理类译本是指具有哲学知识储备的译者,通过对《道德经》中核心概念、原典哲理、辩证思维以及哲学智慧的揭示,试图向读者展现一个《道德经》的哲学世界:卡鲁斯对老子之“道”作“原因”论解读,巴姆作“自然智慧”论的解读,安乐哲和郝大维则作出“开路”论的解读.这些代表性的哲理类译者,从不同角度尝试对《道德经》哲学思想的认知与翻译,既反映出他们的文化根源,更揭示出他们自己的哲学观点,最终导致他们的译解呈现以西哲代中哲、以西方思维模式代替东方思维模式的现象,使《道德经》原典内涵被大量漏译,甚至误译曲解,成为跨文化传播史上一幅特别引人瞩目的图景.究其根源,除了近代以来西方基于领先世界的科技和工业文明所形成的话语霸权,还须看到中华文化因近代多难所致的话语弱势  相似文献   
110.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A Judge Dee Mystery)是东西方文学互补与交融的奇葩。作者以西方之身,写中国古代的事,中西法律文化意识融贯始终,是文学与法学结合的典型作品,也是中西文化混融的范例。中西异质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下,这部作品在传播中却得到中西读者双方广泛认同,取得双向交流的显著效果。法律文化是探案小说必然涉及的问题,折射着双方文明最为迥异的部分,高罗佩却做到了在作品中化解矛盾融和共性,使中西读者在对狄公的共同价值认同上,最大程度增加了彼此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