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06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管理学   1826篇
劳动科学   149篇
民族学   186篇
人才学   430篇
人口学   47篇
丛书文集   4400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758篇
综合类   8468篇
社会学   839篇
统计学   243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300篇
  2021年   393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348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1014篇
  2013年   842篇
  2012年   878篇
  2011年   1100篇
  2010年   1074篇
  2009年   1177篇
  2008年   1619篇
  2007年   1155篇
  2006年   875篇
  2005年   826篇
  2004年   711篇
  2003年   686篇
  2002年   670篇
  2001年   613篇
  2000年   505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在日常行政活动中,无论是办文还是办事,领导意图决定着承办者的工作任务、目标、方向和活动方式.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领导意图,对于提高承办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领导决策贯彻落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23.
表面上看齐美尔和布迪厄在很多地方都迥然不同,但是他们的研究涉及过很多相同的主题,正是在对这些共同主题大相径庭的阐释中,二人思想要义的核心区别才鲜明显露。本文比较了齐美尔和布迪厄有关创造如何发生的论述,布迪厄认为惯习、资本、场域等社会结构因素是个体创造得以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而齐美尔则主张创造是创造者个性的表达,尽管这一表达需要符合创造物领域的客观法则。二人对创造发生路径的不同解释又源自他们对个性、惯习、生命、实践和文化等概念的理解差异,布迪厄视个性和文化为社会要素特别是惯习的产物,而齐美尔承认个性在本体论上的差异,将文化看成个体主导的、主体和客体间的融合过程。这些差异使得二人在生命和实践观念上的相似之处变得无足轻重。究其根本,这些差异跟二人在投入和超脱上的不同取向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4.
我国行为保全制度自2012年纳入《民事诉讼法》以来,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并不多,相关内容无法落实,难以有效保护申请人的权利。无论是行为保全启动的主体,还是审查程序,抑或行为保全的执行,现阶段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保全启动主体的争论,启动条件的标准概括过于模糊,行为保全审查期限是否合理,如何有效执行等问题,令行为保全在我国的实践中受到阻碍,因此,在法律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推动行为保全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音乐是人们对大自然美的选择与创造,人们在享受它的美的同时,又把美的享受回归到音乐本身;它在不断地选择与创造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力,它的选择与创造又将艺术升华成美,开拓着自己向前发展的路。  相似文献   
26.
27.
28.
现金流量表作为财务报表的主表之一,它能提供其他报表难以传递的会计信息,而人们对它的价值往往忽视.本文通过回顾现金流量表的历史发展研究分析其目的,用以说明现金流量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实践,使得神话资源的文化价值受到关注,它与乡土社会的传统融于一体,尤其是植根于特定文化空间的乡土记忆被还原式地打开,情感真挚、伦常温馨的神话叙事唤醒了以“神性、诗性、乡性”为中心的多维身份认同。文化乡土的归宿本质也从神话资源的发掘与转化中得以自明。有着城市身份而又执迷于乡村生活的“双重漫游者”,寻访家乡情怀(乡愁乡愿)的神话之根,重拾乡村记忆,重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身份,以既有开放眼界又有本土实践的新乡贤力量,担当起乡村振兴树魂立心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30.
在国外马克思主义五光十色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图景中,“开放马克思主义者”约翰·霍洛威以其“停止制造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主张而在左翼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在霍洛威看来,马克思的理论本质上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危机批判理论。为了适应当代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形势,这种批判必须借助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将阶级斗争理解为“非同一性的运动”。一方面,霍洛威强调“我们制造了资本主义”,因而“我们是资本主义的危机”;另一方面,霍洛威也认为只有“我们”作为革命主体能够“停止制造资本主义”。为此,他提出一种以“尊严的抵抗政治学”为核心的非夺权式裂解资本主义的革命方案,即革命的实现只能来自我们对抽象劳动的拒绝,来自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责任担当。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霍洛威“停止制造资本主义”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