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41.
甘肃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构筑的乡土世界已逐渐引起评论家的关注并赢得较高的评价。他的乡土诗主要有这样三部分组成:一,风俗画的展现;二,乡情、乡愁的吟唱;三,家园意识的追寻。高凯的乡土世界是厚重的、完整的。诗歌具有哲学和人类学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42.
余光中先生的诗,题材广泛,内蕴丰富,艺术风格多样,然而,真正使余先生名列中国新诗史上有数的大家之一的,却是情深、意浓、韵美的“乡愁”诗。  相似文献   
43.
44.
农业文明的式微和乡土文化的断裂,加剧了乡村结构和文化内蕴的空洞化,“去乡村化”不可逆。要摆脱作为城市的他者,焕发乡土新的生命力,破解城乡分裂的历史悖论,乡村共同体必须升级:再建乡村公共空间的社会逻辑,唤回文化乡愁的实践支撑,重构支配农民的行动地图,确立起彰显新乡愁的“软乡村”,成为留住乡愁的新伦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45.
富豪的自由     
苏默 《市民》2007,(2):10-10
乡村是很多人的乡愁,一寻根便寻到故土。出生于城市的孩子,他们有无乡愁?他们又到何方寻找自己的根呢?  相似文献   
46.
《中国合伙人》在向观众讲述三位主人公成功历程的同时,也重释了成功经验。这一重释建立在导演陈可辛独特的讲述策略的基础上,他将主人公的成功历程与他们不断转换的身份意识相沟通,用异于传统男女叙事伦理的手段以线性的发展脉络来表现女性如何实现逆袭,从而建构男性的身份意识,重新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式成功故事。此后三者身份地位的翻转变化,则是他们重构人生理想蓝图的催化剂,重逢的遭遇成为加速理想实现的动力。在诠释成功的同时,陈可辛也努力在召唤青春记忆和友情伦理,这使得影片散发出浓厚的怀旧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主要得益于陈可辛的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47.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54-256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此番表述,既是对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方向的纠偏,也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新型城镇化要求背景下,以建筑遗存、街巷布局、地景地貌、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为特征的涵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在内的"乡愁符号"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求人们对其内涵要有清晰的认识,更应在认识理念、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做法、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相似文献   
48.
鲁迅对民族苦难和前途的思索是在对本民族强烈的文化希冀中展开的。他企求以文化透视"铁屋",以文化助长人性,通过文化唤醒国人的魂灵。鲁迅的超前意识注定了他的孤独和不被理解,于是鲁迅便只能寻找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乐园",以慰藉他在群愁广众下的孤傲心灵。  相似文献   
49.
中国古代"旅游"观念及其民族文化心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来生 《社会科学》2003,(12):114-120
中国古代的“旅游”一词 ,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这在字义上是由于与“旅”的搭配使“旅游”有了漂泊乡愁。而从民族文化的深度探析 ,在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下 ,中国人特别重视乡土观念和血亲关系 ,一旦“失其本居” (旅 )而游于外 ,便难免有思乡之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旅游文化观念才逐渐改变。商业经济萌动与旅游观念更新带来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 ,对该旅游热的出现及其文化背景加以分析 ,可以更好地印证古代特定经济背景和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化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王岩 《学术交流》2008,(4):144-146
登高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悲秋、伤春,发思古之幽情;怀人、怀乡,多家国身世之慨.登高诗有长盛不衰的承传关系,包括:思想观念的承传关系,登高风俗的承传关系,登高模式化的承传关系.在悲观又敏感的文人心态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在乡愁离愁的驱使下登高望远是登高而赋的心理动因;诗人在登高后的心理有悲观化的转变倾向,有时甚至会从欢娱的心情突然跌落进愁苦的心境.另外,登高遣忧的过程又是感发忧愁的过程,在登高的心理动因及文人悲观心态等因素的影响下,登高者往往有愁苦哀怨、沉郁感伤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