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1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102篇
劳动科学   174篇
民族学   456篇
人才学   198篇
人口学   4544篇
丛书文集   1232篇
理论方法论   392篇
综合类   2886篇
社会学   1019篇
统计学   102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1032篇
  2013年   996篇
  2012年   1020篇
  2011年   1212篇
  2010年   1043篇
  2009年   863篇
  2008年   1019篇
  2007年   724篇
  2006年   606篇
  2005年   590篇
  2004年   423篇
  2003年   434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332篇
  2000年   255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在彝文典籍记载中,洪水与六祖分支密不可分。洪水与六祖分支作为彝族史学经典,不仅确定了持续几千年的彝族人的活动区域,更是承载着彝族人的族群记忆。在本文中将重新细读《勒俄特依》《西南彝志》《梅葛》等涉及洪水与六祖分支的彝文典籍,从彝族疆域观、人地矛盾、战争等因素进行研究,以天地通婚、兄妹成婚为佐证,提出洪水至六祖分支存在人口小高峰的设想,并对引发六祖分支的原因就教于国内外少数民族史学研究者。  相似文献   
82.
83.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环节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初次分配的公平程度和经济发展质量。威廉姆森假说表明适度的人口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过度集聚反而会导致人口结构恶化,抑制劳动收入份额增长。为探究中国人口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创新性地以人口集聚为切入点,采用世代交叠模型进行理论机制分析的同时,结合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港澳台外)2000—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探究人口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结构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是否会受人口集聚效应的影响,以及沿海与内陆地区变动规律的差异。研究表明:人口变动过程中存在人口集聚的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人口自然增长可以促进劳动收入份额增长,但人口密度高于门槛值时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人口净迁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倒U型,人口密度高于门槛值时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老年抚养比提升会抑制劳动收入份额增长;沿海和内陆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规律一致,但沿海地区人口集聚的门槛效应更加明显。从人口变动视角出发,有助于为中国统筹提升各地劳动收入份额,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84.
李文珍 《人口学刊》2020,42(6):5-18
作为自由主义、个体主义、性解放观念的一种后果,未婚怀孕在中国有增多的趋势。全国性的生育史回顾数据显示1957年以来出生的中国女性中超过两成曾发生未婚怀孕。分队列和年代来看,年轻世代的未婚怀孕更多发,20岁以下女性未婚怀孕比例经历了先升后降,20岁以上女性未婚怀孕迅速增加,平均未婚初孕年龄推迟,多次未婚怀孕明显减少。但与西方第二次人口转变所预期的不同,未婚怀孕在中国仍然有较高的婚姻转化率,近六成"带孕结婚"、近七成婚内生育;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仍处于非婚生育比例最低的少数国家行列。未婚怀孕多发揭示了"性-婚姻"关系的进一步分离,高婚内生育比例揭示了"婚姻-生育"之间关联并未被打破。"性-婚姻-生育"关系的部分解放既显示了个体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家"文化这一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约束。人们仍然在遵循或维护着生育和婚姻之间的固有联系,怀孕可以是一种婚前行为、个体行为,但生育仍然是一种婚内行为。未婚同居、未婚怀孕是正式婚姻前的一个次多项选择,成为向结婚和生育过渡的中间形态或过渡形态,而非替代形态。中国女性的婚孕、婚育选择因此呈现出混合了第二次人口转变和传统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5.
老年失能模式及失能水平反映了人口的健康状况,其变化趋势对照护服务需求和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2002-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为基础,利用参数区间估计思想和非参数法测算得到不同类型的按龄老年人口失能模式,预测未来老年人失能规模和结构的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第一,不同人口状态下的老年失能年龄模式不同。其按城乡和性别分类的失能模式呈指数型增长曲线,而按城乡和不同失能程度分类的失能模式则表现出异质性,轻度失能的老年失能模式为线性式增长曲线或指数型增长曲线;中、重度老年失能的年龄模式则为"J"型增长曲线。第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和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未来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将由2020年的1 867万人左右上升至2050年的5 205万人左右;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持续上升,2050年失能人口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3.68%。因此需重视高龄失能照护服务需求,也要及早制定政策防止老年人过早失能。  相似文献   
86.
于潇  陈世坤 《人口学刊》2020,42(1):30-41
人力资本流动与人口流动相关却不相同,本文采用2010-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流动方向和流动强度两方面对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引致的人力资本流动现象加以研究。结果表明从流动方向分析,各省人口净流动方向基本呈现时间一致性并且流入流出区域具有稳定性。在调查期间人口净流出省份为16个,人口净流入省份为15个,没有明显变化。人力资本净流向与人口净流向完全一致,但省际人口净流向与高级人力资本净流向并不完全一致,山西、广西、重庆等省市的高级人力资本净流向始终与总人力资本净流向相反。本文采用流出流入比率和迁移选择中心两种指标测算人力资本流动强度,结果基本一致。人力资本流动中心与人口流动中心分布均较为固定。2010年人力资本流动强度最大的省份在2016年的流动强度也更强,流动强度在省际呈现惯性和马太效应。人力资本流入最强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人力资本流出最强省份始终包括安徽、四川、河南等省份。以人力资本流出弹性衡量人力资本流出强度与人口流出强度的相对强弱,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省份人力资本的流出强度始终大于人口流出强度,西部地区省份差异较大。考虑各省近五年经济增长状况,人口流动或者人...  相似文献   
87.
阎志强  宋淑洁 《南方人口》2020,35(6):1-12+29
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民政统计等资料估算2020-2050年广东老年人口规模及其居住安排、健康状况构成以及老年人口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趋势;分析近期广东养老机构发展状况;考察广东养老机构发展政策的演变特点。研究表明,未来30年广东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较快,较大比例愿意住养老机构;不同居住安排、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口对养老机构需求存在差异;广东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增长较快,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规模及其人力资源、收养人口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广东省加快制定并完善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养老机构充分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8.
《领导决策信息》2010,(28):26-26
7月13日.国家老龄委首次发布了《2009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指出,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养老保障方面.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5亿人,  相似文献   
89.
《南方论刊》2010,(10):123-123
为全面掌握全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人口统计信息服务,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90.
成果快讯     
《美国的老年人:收入、就业和人口》作者信息郭哲敏,女,1984年生,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助理馆员,100732。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美国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美国人口普查局的预测表明,在2030年前,美国老年人口仍将呈现更大幅度的增长。这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均寿命的增长和老龄化有关。伴随老龄人口数量和比例的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