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19篇 |
免费 | 277篇 |
国内免费 | 14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51篇 |
劳动科学 | 75篇 |
民族学 | 242篇 |
人才学 | 746篇 |
人口学 | 58篇 |
丛书文集 | 2600篇 |
理论方法论 | 798篇 |
综合类 | 6505篇 |
社会学 | 1684篇 |
统计学 | 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54篇 |
2023年 | 262篇 |
2022年 | 308篇 |
2021年 | 520篇 |
2020年 | 538篇 |
2019年 | 519篇 |
2018年 | 145篇 |
2017年 | 246篇 |
2016年 | 324篇 |
2015年 | 476篇 |
2014年 | 1031篇 |
2013年 | 807篇 |
2012年 | 1005篇 |
2011年 | 1106篇 |
2010年 | 934篇 |
2009年 | 1054篇 |
2008年 | 904篇 |
2007年 | 689篇 |
2006年 | 564篇 |
2005年 | 519篇 |
2004年 | 470篇 |
2003年 | 411篇 |
2002年 | 307篇 |
2001年 | 304篇 |
2000年 | 197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62.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定性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诸如:“爱国主义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和“尊重多样文化”等等。语文课程中体现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互动过程。语文课堂如果缺少了人文性必然晦涩、干瘪; 相似文献
163.
164.
人文教育:商海大潮中的自救之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全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以务实的态度调整课程内容 ,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 ,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但在务实的同时 ,还必须坚守人文立场 ,去关注人类的精神、价值、观念、信仰等“务虚”的问题。“人本”与“文本”是本课程的两个基本点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两点 ,使学生自觉追求人性美、艺术美。本课程既是一门历史学科 ,又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地纠结在一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史识”与“时识”结合起来 ,是解决本课程“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激发学生想像、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 ,以便使学生在获取文学史知识的同时 ,也能获得作品中的情感与智慧 相似文献
165.
黄伟林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本文对晚生代代表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作者认为 ,晚生代小说创作有效地继承了前代小说家所积累的思想艺术经验 ,对中国 2 0世纪 90年代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富于艺术意味的表达。文章概括出晚生代小说创作的五大主题 ,并作了深入的分析和阐发。 相似文献
166.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虹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人文素质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教育,是锻炼民族精神的教育,更是树立崇高理想的教育。从历史和时代的角度来考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整个人类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制约和影响社会历史发展。因此,要从培养和造就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高度,切实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7.
168.
郭学信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范仲淹人文性格的主要方面:孝亲、仁民、直谏、俭廉、惜才等都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命脉──孔子儒学紧密相关,体现出一个真正儒者的情怀。范仲淹人文性格之形成与涵养,涵摄了个人自身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169.
王彩霞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人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比如加强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和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等等 相似文献
170.
马尔库赛立足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有新的观点和新的发展;能够根据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提出全新的系统的社会批判理论,发起对包括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集权社会的有力批判,并企图努力通过新的革命理论最终实现人的解放.马尔库赛的哲学思想浸透着极丰富的人文意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