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373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68篇
人才学   138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1409篇
理论方法论   264篇
综合类   3172篇
社会学   453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448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463篇
  2003年   326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对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现状以及大学生双性化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旨在通过改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形成。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山西大同大学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差异检验、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现状比较乐观。(2)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因学科差异而不同。(3)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促进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92.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发展,人格教育已引起各高校教育者的普遍的关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也成为各高校培养面对未来社会人才的必选,体育教育的特点和模式也成为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体育相比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直接性、实践性,能通过身体的教学提高自我参与意识,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增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表现女性人格现象是五四女性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是五四女作家笔下人格现象的深层原因.通过分析五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人格现象与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的关系及意义,为多角度认识五四时期女性创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4.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素质培养 ,主张通过重生修身、重德养性、重学教化 ,培养“不可夺志”的独立人格 ,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其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可以学习借鉴 ;而对其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及理论的片面性 ,应该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95.
商业登记是创设、变更、终止商事主体人格的法律事实 ,其性质应按私法的规律运作 ,以促进社会秩序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6.
刘志军 《云梦学刊》2007,28(4):120-122
完善道德人格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道德人格塑造重要性表现在道德人格塑造的作用上,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民族道德素质,赢得的人生成功。  相似文献   
97.
公民道德建设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它在实践中体现为社会之"面"与个体之"点"的有机统一.在"面"上,要围绕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确立,建立符合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点"上,要着眼于提高每个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98.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0,16(4):63-66
传统文士在春秋战国崛起时,对道与势的态度经历了由对道的恪守到对势的依附的转轨过程。汉以后,由于儒术的强化、引导、依附权势成为传统文士人格的普遍特征。“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就是这种特征在西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自然显现。与文学史上其它文士集团相比,“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表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99.
在媒介与受众之间互动频繁的今天,接受主体的媒介行为对整个传播过程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看似繁荣的后媒体时代,却面临着空前的尴尬。信息的海量与受众的无所适从,信息真假混淆与受众的是非难辨,唯利是图的利润目的和大众狂欢的盲目追求,导致受众的迷惘与失望。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媒介的表象与本质、功能与人格有充分的认识,并需要不断提高媒介与受众理性处理信息的能力。依据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提出媒介面具的观念,并对两者的相似性、存在的合理性和消极性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媒介和受众的认知拓展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并从媒介人格的层面使媒介和受众客观认识媒介的本质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0.
金新 《兰州学刊》2006,(4):74-7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依赖于一个中介化、形式化和数字化的标准。网络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学概念,它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传统的社会规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造成强烈的冲击,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和问题,其中网络对受众人格的影响就是倍受争议的一个论题。本文仅以QQ秀为例就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