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李松涛 《社会》2022,42(6):79-106
本文通过追溯当下政府行为特点背后的思想渊源,展开对中国传统政治秩序内在精神的理论探索。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的构建在起源处就与基于家户财产的家父长制支配不同, 强调基于人性中的尊尊之义来构建从父到君的政治伦理。 以君臣上下为主的传统政治秩序的内在精神主要是尊尊之义与道义原则,这两个维度以人的仁义之性为基础,调整着政治秩序中君臣关系的具体样态,并以礼制的形式塑造出一套关系伦理,型塑着中国人的心智结构。这一关系伦理虽然在历史与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但仍然对政治秩序有着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92.
辩证法就其实质而言,体现的是对象世界固有的联系性、发展性及主体存在的超越能力。排斥或无视辩证法将导致认识的浅薄化,即思想的表面化和片面化。这种偏向在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将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化约为逻辑意义上的悖论加以否定。刘清平近十几年来有关儒家伦理思想的系列批判,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偏向的形态特征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儒家孝悌和仁义两种观念间相互支持而又相互限制的二重性关系,本是对现实领域客观存在的社会—宗法二重属性进行理论提升的结果,也是儒学实践生命力的根本保障,偏执于话语形式层面的所谓逻辑批判,无助于揭示儒家思想张力的实践根源,也不利于呈现儒家思想传统的内在丰富性,反而可能会对阐释主体自身思想的深化造成消极性限制。  相似文献   
93.
仁义礼智信”做为中国传统道德精髓,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并产生过深远影响,剔除其封建宗法和等级制度等因素,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的变迁应该赋予它们新时代的内涵和阐释。  相似文献   
94.
中岩圆月为五山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诗慕杜甫,多忧国忧民、愤世嫉俗之作,表现出浓郁的儒家诗学观;其文《中正子》、《上建武天子表》等深受孔孟、程朱以及隋末哲学家王通等人的影响,表现出儒家的仁义、中正、诚明等核心理念及其价值观。同时,作者努力把它运用到变革社会现实的实践中,为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5.
在理解"差序格局"概念时,除了"结构视角"还需要"行动视角"。"推"为理解差序格局背后的行动逻辑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在儒家社会思想的视野中,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是"推"的人性基础;亲亲与尊尊是"推"的基本人伦依据;能近取譬是"推"的日常路径;由己及人"推"而展开的群己关系形成具有独特文明内涵的差序格局。"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涵,运用的关键在于:对生活世界的浸淫与体会、社会圈子"中心"的确定,以及关系链条的梳理。对社会学研究而言,关于"推"的理论和方法论思考具有"明伦"和"自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是韩愈复兴儒家正统教道的指导思想。他以儒家学说为宗旨,指出佛老的弊端,认为它们是“夷狄之教”,传承的儒家教道是维护封建秩序的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完整体系。他的排佛老是与维护儒学同时进行的。他力倡复古,对抗异端。将儒家所特有的仁义作为定名,“合仁义而言之”。韩愈的排佛老,是对前代各家每一阶段认识论上的总结。韩愈与佛徒道士者流的交往,体现了对立观点的学术流派之间的兼容与取舍,实质上是广泛地吸收了各学派的精粹。  相似文献   
97.
财产权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产权作为人类的基本人权,其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正当性具有深刻的观念基础。中西方社会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人们对待私有财产权的态度迥异。这是因为中西社会权利概念具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作为逻辑起点,而西方社会以正义作为逻辑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重义轻利的精神特质,而西方文化传统蕴涵着功利主义的内在因子;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从而以最高权威作为合法性依据,西方传统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以终极权威对抗实在法的合法性。观念的差别要求我们在法治建设中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精神,结合西方权利文化传统,培植我国财产权正当性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98.
如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的“端”作“端源”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就表达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恻隐之心,仁也”等所论证的性善之性是指为善的能力,其能够显现为具体事相上的善,从这一点来看,“恻隐之心,仁也”等就表达了“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也就体现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  相似文献   
99.
孟子的乐     
武东冠 《职业》2015,(7):230+229
孟子很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提倡个人应该培养高贵的品质和合乎“仁义”的“乐”。《孟子》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对“乐”做了阐述,本文对此作了简单的归纳和整理,希望能对孟子的“乐”有一点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0.
丁香 《老年人》2013,(8):32-34
王秦羽是哈尔滨市的一名的士司机,他仁义善良,遇到被人遗弃的流浪猫啊狗啊的就捡回家养着,因为他觉得那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是生命就有理由活着。20年里,他共收养了近500只猫狗,他的家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小动物之家。而他的妻子王书方却娴静而爱整洁,因为这些猫狗,夫妻俩几乎闹到法院离婚的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