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6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仁德 仁术 仁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学校在办学五十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仁德、仁术、仁人”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教育理念,它既是学校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同时又对学校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成为学校教育行动的思想先导,通过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的选择体现出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学校以中医人文精神为精神力量,“自信敬业”为价值期望,“严谨治学”、“继承创新”为理性目标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2.
余东海 《社区》2014,(29):56-56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三章) 花言巧语甜颜蜜色的人,很少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就有三次,《公冶长篇》加上了“足恭”,《卫灵公篇》说“巧言乱德”,足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鄙视。《诗经》说:“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尚书皋陶谟》说:“巧言令色孔壬”,孔壬是很奸佞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正在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国国君智宣子有两个儿子,长子智伯,次子智宵。智伯身魅鬓美,惯射驭,懂艺术,能言善辩,刚毅果敢,智宣子因此欲立他为储君。族人智果反对,说:智伯虽有以上过人之处,但却缺乏仁德之心。他能以过人之处驱驭臣民,却不能以仁爱之心待他们,谁能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特点十分鲜明,刘备"仁德"的形象特征也历来为大多数读者认可。本文主要从小说 里出现的三次让城事件中,试对刘备性格的另一面进行挖掘,以便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总体形象特征。通过刘 备对三次"赠城"的不同表现的分析,我们将会对其性格的多义性特征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河之洲     
智慧之巅是德行老子送给孔子临别赠言。老子说:送别嘛,有钱的人送财物,仁德的人送教导。我没钱,就冒充一下仁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老子送的第一句话是: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一个人聪明,明察秋毫,很好。  相似文献   
16.
1孔子云:"忠恕行则仁德昌,仁德昌则天地和,天地和则万物兴。"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别看一个小小的"和",它蕴含着生命繁衍进化的本质,它道尽了宇宙万物同兴共荣的真谛,它是万事顺利的根源,它是万物兴旺的根本。2饮食讲究五味调和,奏乐讲究八音谐和,  相似文献   
17.
以俗融雅 以心驭史:<<三国志平话>>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四平 《北方论丛》2000,(1):108-117
《三国志平话》是以大众文化为主体兼收某些经典文化成分所结出的果实。其总体思维方式是以俗融雅,以心驭史,要表达民众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与评价,传达一种文化精神。书中以蜀汉一方统率三国,以四位英雄支撑全书,乃是其新思维在整体框架上的体现。书中“义”的地位的强化与内涵的丰富化,仁德爱民思想的宏扬,理想化社会图景的勾画,乃是与儒家思想同中有异的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大众文化意识的倾注与道德审美理想的寄寓。这种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对罗贯中的深层影响应大于具体情节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理想人格伦理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可能拒绝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于中国地期的孔孟儒家思想,既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源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备、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其中所蕴涵 的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邃的人文思想,诸如:仁德、义利、孝道、利群等等,体现了时代性与超越性,成为现代人新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为新时期理想人格形象的确立提供了有益的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德”观念既是政治上的重要观念,同时也是哲学上重要的概念。周人提出“明德”观念,将商人所重视的“鬼神”“上帝”观念拉回到现实中的民生世界、道德世界。然而,随着历史时空流变,“明德”观念趋于固化而难继“坚明”,礼乐制度随“德”的观念一同趋于瓦解。为解救周代“德”观念之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分别朝向“仁”与“玄”的不同方向拓展深入。他们或发掘“德”的深邃内涵或改造“德”的内涵另赋予其形而上特质。虽然老子“玄德”与孔子“仁德”不同,属于异向度地对周“明德”观念的发展,但他们的“德”都不是拘泥于外在形式化的礼乐规范;相反,均体现了对内在“心性”的重视——孔子主张以“仁”释“礼”,老子则脱离开僵化的周“礼”表象而旋转深入显露出了“慈爱”的柔软质地。  相似文献   
20.
对《论语》和《圣经》中的关于仁德的说教抽集并加以对比 ,从而看出仁德的强大生命力。它没有国界 ,不分宗教 ,从古到今。尤其江泽民主席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人文思想更显示出“仁德”在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