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71.
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一百卷,辽希麟法师撰《续一切经音义》十卷,二人网罗诸家音韵、古今字书,旁征博引,为佛教经文用语做了注释。《正续一切经音义》引用古书繁多,本文将对《正续一切经音义》标明引《仪礼》的内容与今本《仪礼》做一个比较,以窥其概貌。  相似文献   
72.
清中期礼学研究的复兴与嘉道时期考据学积弊丛生,成为俞正燮《仪礼》研究的时代背景。如何使考据继续发扬"求道"的治学旨归,并同时使得学术能在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理欲、情理等诸问题中继续发展,成为俞正燮《仪礼》研究需面对的问题。该文力图通过分析俞正燮《仪礼》研究内容,归纳其研礼特色,探析嘉道时期礼学研究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73.
仪式结构可以说是典礼的“基因排列”。在以冠婚丧祭为代表的传统人生四礼中,婚礼是唯一一个由主体本身自主完成的典礼。从结构学的角度来观察,传统婚礼的六礼可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个环节为阈限前的分隔环节,以亲迎为阈限环节,而以成妇、成婿为阈限后的聚合环节。这些环节在古今殊域的践行中有着复杂的仪式呈现,其中又以阈限亲迎的仪式结构最为丰富。从主体及其对境的表征来说,亲迎的仪式结构可以分为五个节点:家、庭、门、车、路。其中家又是由室、堂、庙三个节点构成,新郎、新娘通过五个节点的往返出入建构起亲迎的“神圣时空”,并在此时空的对境中通过彼此以及与双方父母、祖神和天地人之间的沟通融合仪式,完成“继后世”“合二姓之好”和“事宗庙”的婚礼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隐在的深层礼义认同与显现的表层礼仪表达共同构建了传统婚礼仪式结构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74.
《仪礼·丧服》的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上古婚姻遗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礼·丧服》经、传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周代亲属之间的丧服关系 ,因而也就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周代的亲属称谓制度。通过它所记录下来的亲属称谓制度 ,如“舅”、“姑” ,从父、从母 ,“女至”与“昆弟之子” ,“女弟”、“女以”等 ,可以发现许多与之相应的上古婚姻遗俗或上古姻缘形式的遗迹  相似文献   
75.
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具有边缘性特征的专书文献学,《仪礼》文献学都是专就有着一定内在系统性的学问而存在,但作为一门研究其所运用的方法技术以及理论系统等方面而存在的学科,其学科体系并没有建构起来。从学科理论建构层面而言,初步探讨《仪礼》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相关学科概念问题,及其讨论该学科的研究任务与作用等方面,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6.
所谓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汉王朝开国伊始 ,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 ,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 ,不仅奠定了有汉一代的礼制基础 ,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此外 ,汉代的《仪礼》之学、二戴《礼记》之学与《周礼》之学也都与齐鲁之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7.
过渡礼仪: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者一直偏重从民俗的角度看待丧葬活动 ,而在西方民俗学家看来 ,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 ,它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 ,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民俗类型学研究的发展 ,另一方面还为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为对象 ,尝试用“过渡仪礼”理论分析其结构特征与仪式的功能、意义 ,认为从习俗视角转变到仪礼或仪式视角对丧葬活动进行研究将会对民俗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8.
本文通过对广西龙背壮族丧葬仪礼的分析,揭示广西龙背壮族举办风光和体面的丧葬仪礼的目的在于荣耀死者,并重新展演、平衡和整合死者与生者、被继者与继嗣者、丧家与家门、给偶者与讨偶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9.
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明清地方文庙的建设布局细节,并尝试分析建筑布局与仪礼空间营造之间的关联性。文章从文庙建设的起源、布局、形制、建筑构成的要素研究入手,研究仪礼空间营造的相关元素和文庙建筑文化象征的功能,总结我国明清时期地方文庙的建筑特征,深入分析当时政治文化部署的实际需求,以及对文庙建筑的设计影响。  相似文献   
80.
朱熹《仪礼》学思想的产生与宋代的社会、学术、政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复兴儒学的伟大使命,朱熹直接针对王安石新学的学术影响,决心重振社会秩序,积极推行礼下庶人的礼仪运动。反思宋代礼学研究,朱熹试图通过编撰《仪礼经传通解》振兴《仪礼》学研究,消除《礼记》学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为士人学子学习《仪礼》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