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47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1.
信用证是现代国际贸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支付方式 ,对确保货款收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信用证也有其局限性 ,而且极易被不法商所利用进行诈骗 ,使有关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而受害方通常对信用证欺诈感到束手无策 ,要想获得补偿、挽回损失极其困难。因此 ,如何防范信用证欺诈以及受害者如何通过法律救济来挽回损失 ,这对进出口双方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孙中山一生中惟一的一部译著.本文从孙中山翻译此书的动机、译著的性质与内容、译著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的地位、对孙中山人生追求及思想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孙中山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机缘,也是巧合,偶然之中又有一定的必然性;译著是救护培训的教材,翻译本书,第一次将红十字救护知识系统引进中国;作为“华文的第一部关于红十字会的书籍”,孙中山译著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对中国红十字运动也产生深远影响;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可以说是孙中山对红十字博爱文化认知、认同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孙中山博爱思想不断丰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绍义 《中华魂》2014,(10):48-48
正走南闯北游东逛西多了,就发现名人笔下的游览胜地与实际情况多有不同,有的是地点有异说,有的是细节有出入,有的是时间不吻合,有的是传说有讹变……苏东坡苏老夫子人家就是精明,发现自己游览的赤壁不是真正的三国古战场,迅速来个"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如果有差错,那是听别人说的,一个"人道是",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前年我去湖南岳阳,在岳阳楼后面,见到一座小乔墓,起先以为是一个同姓之人,听了解说员的解说,居然说那就是周瑜的妻子。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周  相似文献   
14.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早期小说中悲戚之态遍布,大量的"哭泣"意象是各自文本中特有的言语符号,形成一种既承载悲情怨诉而又独抒个人意识的抒情语言。主人公那喷涌流泻的泪水或是伤感,自伤身世;或是恸哭,前路穷愁;或是怨恨,恨世不争。通过解读"哭泣"意象所勾画的悲情视域,可比较出二人身处离乱之世各异的生命体验以及面对思想困境所抉择的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15.
盲人的遗嘱     
阿约克是一个先天失明的盲人,不过他很聪明又肯动脑筋,很多人遇到麻烦时都去找他帮忙。阿约克这一天听说好朋友查狄克因车祸伤得很重,眼睛也瞎了,住进了医院,于是前去探望。  相似文献   
16.
从一场6死6伤的重大火灾中逃生的小连,将终生铭记4月15日这一天。第一个发现火情的他,带着妻子和几位邻居成功逃离火场.然而,他现在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因为同住一层家属楼的一对老夫妻葬身火海,他认为自己对老人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声、韵、调方面将津市话与普通话作了比较,探讨了津市话的语音特点,并从地理环境、人口流动、文化传播等方面分析了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曲江》一诗的主旨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对诗本身的分析和对它历来众说纷纭的解释的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诗人在诗中营造了一种为时间关系所组织的框架,一切合适的情感都能在其中滋长。诗人所感伤的,是不可悔改的过去、无法正视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
“我正悲秋,汝又伤春矣!”——宋词主题研究之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春”与“悲秋”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在宋词中表现得非常集中、强烈。其中的“伤春”主题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 ,有的旨在抒写时代哀感 ,有的重在表现身世之悲。前者主要产生在风雨飘摇的乱离时期 ,针对性较强 ;后者则是特定环境下某种情绪的流露 ,意义指向是多元的 ,但与“忧生之嗟”更为相近。而“悲秋”的心理指向主要定位在“感士不遇”方面 ,在南宋作为抗战志士的词人身上表现为更为悲郁的“英雄失路”的情怀。到了朝代鼎革的宋元之际 ,词人“悲秋”更多的是将“悲身世之秋”与“悲时代之秋”打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