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篇 |
民族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51篇 |
理论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111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七言歌行产生于汉魏,发展于齐梁,依其句式、韵式、修辞手法和后出的声律诸种构成要素,形成了古七言体、骚体、乐府杂言体、齐梁体、赋体等体式,各体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李白在歌行创作中全面吸收了之前歌行创作的艺术经验,接受了各体式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他的歌行形成了有别于前人和时人独特的体式特征。 相似文献
122.
陈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128-132
唐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黑暗的时期。无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还是思想、文学等方面,到了唐末都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前期的宏观风貌。时代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的主题。哀伤、绝望、矛盾是唐末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在诗歌体式方面,唐末诗人有意识地侧重近体诗的创作,并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23.
124.
125.
吕汉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从 1949 年7 月第 一次 文代会 召开到 目前, 中国当 代新 诗已经 走过了 她既 磨难 坎坷又流金溢彩 的50 年的历程。可把这50 年的中国当代新 诗分为50 ~70 年代 、80 年代 和90 年代三个时段,从诗 的流派、体式和 诗美内涵等三 个层面 进行 粗浅的 梳理 与考 察,以 期探 索与 把握当代新诗发 展嬗变的规律,并 试图对各时段 的诗歌创作给出 较为公允的评价 。 相似文献
126.
白长虹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5):1-5
本文对作为《毛诗正义》主要训解形式之一的"串讲"作了具体分析,认为串讲主要是对经、序的串讲,并有其具体的体式与方法。本文试将串讲经义的体式与方法归纳为传笺文字结合;对传笺的补充添加;尽量与经文文字对应,语气一致等。将串讲序义的体式与方法归纳为点明篇章主旨;点明诗歌排序问题;点明诗歌创作缘由;指出经序对应关系等。力图尽量反映《毛诗正义》串讲的面貌,乞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毛诗正义》的训解及唐代的诗经学。 相似文献
127.
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主要体现在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两个方面。就话语体式而言,鲁迅旧体诗中常见的戏仿、反语等修辞策略具有与杂文话语体式相似的"双声"特征和相似的运作机制;就结构方式而言,鲁迅的许多旧体诗与辩驳论说体杂文具有同构性。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后期诗歌创作中,这个时期也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期,杂文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强势进入诗歌话语空间是鲁迅旧体诗杂文化倾向生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8.
明清小曲是俗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追溯其源,属古代民歌一脉,其体式、曲调历史久远,其内容无事不入、无情不入.其审美艺术特征为:注重真情真性,描写细腻,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语言直白晓畅,生动活泼,极具娱乐性和趣味性,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9.
本文从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十四行体的诗体变式、非意愿记忆的迷宫三个方面描述与剖析了《西藏组诗》具有活力的诗歌结构与富于张力的诗性叙述.《西藏组诗》通过超媒体技法的借鉴构建了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使诗歌形式由单一的处于自身封闭的视域转向更为开阔的艺术领域.《西藏组诗》采用较为独特的十四行体变式,呈现出现代诗歌体式的实验性,扩大了十四行体的定义本身,给它带来了新的灵感和生机.《西藏组诗》置于一个抒情的格调之中并呈现出叙述的片断性、非因果性与非逻辑性,意味着叙事和抒情之间一种张力关系的重新确立.《西藏组诗》为现代诗歌形式探索提供了多元视角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0.
中国诗歌百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中宇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
20世纪 ,中国诗歌成功地完成了文体语言 (由文言向白话 )的转换。但是 ,在诗歌韵律与体式的构建方面 ,还存在认识的误区和实践的严重滞后 ,明显制约了诗歌的稳健发展。在内容方面 ,新诗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尝试。不管是韵律与体式的构建还是内容的探索 ,2 0世纪中国诗歌都有走极端的倾向 ,前者在极端自由与过分刻板的格律之间滑动 ,后者在极端主观与绝对现实、单一的崇高 (或英雄主义 )与完全的世俗乃至平庸之间徘徊。这是转型与探索时期的明显特征。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指出 ,诗作者应该以开放、宽容的心态 ,致力于发掘现代白话的魅力 ,构建与白话相适应的新诗韵律和必要体式 ,拓展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推动新诗不断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 ,中国诗歌才会在新的世纪 ,创造出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