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1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2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24篇 |
人才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871篇 |
理论方法论 | 163篇 |
综合类 | 1782篇 |
社会学 | 97篇 |
统计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185篇 |
2012年 | 211篇 |
2011年 | 220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243篇 |
2008年 | 245篇 |
2007年 | 214篇 |
2006年 | 147篇 |
2005年 | 159篇 |
2004年 | 124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提要]百年以来的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经历了从“丝绸之路”研究范式到“一带一路”研究范式的重要转换。文章详尽回顾了百年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的历史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于“一带一路”佛教交流史研究的方法、思路和重点,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123.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0-4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本土法律的规制,佛教教义和戒律逐步刻上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烙印。同时,佛教教义和戒律中的众生平等、慈悲报应、地狱、忍辱和合等思想也日益影响着传统法律思想,改变或强化着帝王贵族、氏族官僚以及普通百姓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观念。究其原因,佛教以儒家思想为桥梁影响传统法律思想、佛教受世俗法律的特殊规范、佛教戒律与法律的相通与互补等因素使佛教影响传统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4.
晚明时节,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与佛教发生了巨大的争论,在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价值论等多方面展开了论辩。这场轰动朝野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文化蕴义。 相似文献
125.
未来的信仰间对话是否应转向信仰间神学的方向尚存争议。信仰间神学尝试把不同的信仰见解整合起来,寻求诸信仰最终的兼容性。根据W.C.史密斯的理解,诸宗教之间的冲突能够且也应该被视为一种“综合的邀请”。进行宗教间对话是宗教间神学发展的需要。佛教对神圣创造者的否定和基督教对神圣创造者信仰的肯定表明,从解释学上看,尽管佛教和基督教具有明显的不兼容性,但两者在世界起源问题上的猜想具有共同的关注点和目的。 相似文献
126.
127.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1)
从古因明到新因明在论式的结构上面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喻支,古因明五支论式的证宗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喻的经验直观作用实现的。而陈那不仅从因三相的角度完善了三支论式的论证规则,而且更加强调了喻支的功能意义。法称的"离喻"论式也并非绝对的通过去喻来构造一个形式主义的二支论式,仍然是以开悟他者为目的。正是基于佛家文化内涵的立场,对因明论式的评价就不能依据西方逻辑话语及其论证规则,而是要回到因明论辩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 相似文献
128.
心澄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3,(4):60-61
佛教讲缘起,即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而微妙的各种联系。张筱膺凭一支画笔,往来于寺院、交流与僧尼,真是因缘和合、不可思议。在一般人眼中,佛教应该是无为的、僧尼应该是遁世的。其实,这种认识是很不全面的。中国的大乘佛教讲自利利他、讲六度万行、讲弘法利生,要求佛教徒以入世的精神办出世的事业,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史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碰击、交融、发展的历史,中国佛教从来就没有 相似文献
129.
黄嫄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佛教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以敦煌石窟的艺术形式为载体,表现佛教文化、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即佛教文化影响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又通过艺术形式呈现。旨在从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出发,探讨佛教文化与敦煌石窟建造的关系,分析佛教文化在敦煌石窟艺术中的多样化表现,以壁画和彩塑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再识佛教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0.
李海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1):92-95
文殊信仰在唐代达到顶峰与王权推动有直接关系。从政治角度入手探析其在唐代兴盛的原因。首先,唐初开放性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为其兴盛奠定先机;其次,皇室对文殊道场的推崇在全国范围内强化了文殊信仰的传播和深入;再次,武则天的支持使文殊信仰盛行全国;最后,具护国护王性质的密教文殊信仰顺应"安史之乱"之后的政治需求,获得代宗朝的全力支持而达到信仰顶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