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73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88篇
管理学   699篇
劳动科学   42篇
民族学   126篇
人才学   246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3961篇
理论方法论   633篇
综合类   7084篇
社会学   933篇
统计学   64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708篇
  2013年   623篇
  2012年   750篇
  2011年   901篇
  2010年   803篇
  2009年   906篇
  2008年   1087篇
  2007年   834篇
  2006年   855篇
  2005年   737篇
  2004年   799篇
  2003年   648篇
  2002年   569篇
  2001年   497篇
  2000年   436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高瑞泉 《学术界》2024,(1):5-21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解读《新民说》,不宜纠缠于表述之欠周延甚或前后扞格,而可悬置系统哲学的框架,以观念史的方式钩玄提要。“新民”的历史形态是由“臣民”变为“国民”或“人民”,在道德界则应超出“私德”扩展“公德”。真正把握其“公德”观念,需要对“德”有逸出一般行为规范的界定,明确其包含“品性”“德行”和“行动”及其“力量”之复合意义;在此基础上会看清梁启超所谓“公德”实际上包含了一个观念群,它们由五对相反相成的观念绾合而成,涉及到形上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诸学科,对它们作辩证综合方才能描绘出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型理想人格,汲取其对于我们今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作中提出全球史观的概念,至今风靡一时。但是全球史观究竟是一史学理想,还是史学方法,却尚无定论。基于斯氏全球史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从斯氏全球史观引发的思考,可以认定,全球史观不能算作史学方法的新创造,而是传统史家一以贯之的史学理想,这个理想换了一层新衣,即史家对新千年人类普遍焦虑与迷茫的一种应对与安抚。  相似文献   
63.
叶平 《中州学刊》2015,(2):112-116
西汉初年,董仲舒首先把道家阴阳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建立了儒家的禀气人性论。其后,道家、道教也提出了自己的禀气人性论。禀气人性论在发展中呈现出强烈的儒道互补的特征,儒、道的人性论都分别引入了对方的话语范式,互含对方的某种理论特质。儒家学者以道家、道教的中性价值话语(即物理属性的阴阳、有无、明暗、厚薄、多少)为形式,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话语(善恶、正邪、贤愚)为内容,论证其禀气人性论;道家、道教也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赋予阴阳二气以道德意义,不但将传统的"道性"观念伦理化,而且承认了儒家禀气论中人性差异的主张。唐末到宋代,儒道互动的趋势更为明显,经过张伯端、张载、朱熹等人的努力,儒、道禀气人性论不但义理相通,而且在话语范式上实现了完全的圆融。  相似文献   
64.
张善斌 《江汉论坛》2015,(2):126-132
在人格要素商业化利用的浪潮下,如何构建我国的人格要素商业化利用的规制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总体来讲,域外有四种规制模式。其中英国及其他英联邦国家的仿冒之诉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模式都存在内在缺陷,难以克服;美国二元论模式下权利归属的正当性值得怀疑,也不利于人格要素中精神利益的保护,还可能给我国造成制度冲击。我国应该借鉴德国"一元论"模式,但德国法上的一般人格权概念应予废弃,以及死后人格要素的精神利益不应继续存在。与此同时,我国未来人格权立法还要明确人格要素商业化利用的实现方式、限制、义务、救济、保护期限等,应构建完整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5.
儒家思想建立在一元论世界模式之中,将宇宙的时间与空间的各个部分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因而这个宇宙整体中的任何一部分出现无序的情况都将会影响到这个整体的状态,这就必然产生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推动着历史主体积极参与明道救世的历史进程。儒家的救世精神是入世的,又是超越的,是一种以神圣的生命反响为目标的内在超越,所以儒家的救世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6.
随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不断推进,使得人们对其关注度也随之提升,并且国家也在公司法中明确提出相关条例,这对保护债权人权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规定比较原则,在司法确认上缺少确认基准,直接影响该制度的适用效果.建议采用司法解释和判例指导方式予以明确司法确认,使其形成完整的司法确认体系.  相似文献   
67.
翟学伟 《学术月刊》2022,(5):128-140
文化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中的翻译活动。不同文字间的学术交流本指望通过语言转换实现对源语地文本之理解,却因母语特点而不能得到忠实的再现。无论是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努力向西方世界翻译儒家经典,还是严复等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向中文世界翻译《天演论》及一系列西方概念等,其翻译中的文化策略与自我矫正造成知识本土化之发生。所谓翻译的对等性,应具备跨文化语义上的一致性。由于自然科学在其学术共同体中建立了共同的符号系统,故实现了这一点。可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翻译活动始终面临创造性反叛,使源语地的文化观念或文本中的原有立场、内在框架与基本假定在转译中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68.
王明迪 《理论界》2022,(5):37-44
儒家主张道德修养是持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这使儒家修养论呈现目标高远、始终在求“道”路上的特色,这一特色正是建基于《周易》“生生”思想之上的。“生生”即阴阳转易、化生万物,是天道之运行,具有孕生万物之德,这一德性赋予天道以至善性与恒久性,并通过天人会通,下贯至人道,使人得以继善成性,在道德修养领域同样体现为至善性与恒久性的特征。“生生”为儒家道德修养论提供了本体论层面的依据,使道德修养不拘泥于具体的行为规范而获得超越性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69.
从第一期新儒学 ,即宋明理学 ,到当代新儒学 ,人们都试图整合义利关系。先秦儒家认为义利对立 ,西方的功利主义文化与东方儒学的性理名教不能同日而语 ,但是 ,“亚洲价值论”在新加坡的彰显 ,以及日本的“东方儒家资本主义”的业绩 ,使新儒家又生以东方文化拯救世界的想法  相似文献   
70.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思想道德及人格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了运用邓小平高尚道德人格培养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意义。结合教育实际,从营造外在氛围,发挥环境优化作用;运用自我教育、修养方法,发挥个 体自省作用;身体力行,发挥道德实践作用等方面论述如何让大学生接受邓小平道德人格理论来培养自身的健 康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