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51篇 |
免费 | 296篇 |
国内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99篇 |
劳动科学 | 42篇 |
民族学 | 126篇 |
人才学 | 246篇 |
人口学 | 32篇 |
丛书文集 | 3961篇 |
理论方法论 | 633篇 |
综合类 | 7084篇 |
社会学 | 933篇 |
统计学 | 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72篇 |
2022年 | 179篇 |
2021年 | 205篇 |
2020年 | 240篇 |
2019年 | 185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166篇 |
2016年 | 233篇 |
2015年 | 377篇 |
2014年 | 708篇 |
2013年 | 623篇 |
2012年 | 750篇 |
2011年 | 901篇 |
2010年 | 803篇 |
2009年 | 906篇 |
2008年 | 1087篇 |
2007年 | 834篇 |
2006年 | 855篇 |
2005年 | 737篇 |
2004年 | 799篇 |
2003年 | 648篇 |
2002年 | 569篇 |
2001年 | 497篇 |
2000年 | 436篇 |
1999年 | 243篇 |
1998年 | 134篇 |
1997年 | 130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欧阳修提出的“礼乐为虚名”曾得到历代学者的赞赏,但欧氏立论是三代之后刑政、礼乐分为二途,重礼仪物质形式而轻礼义精神内容,从而达到规劝帝王践履礼义精神的目的.宋代诸儒对此也有很多论述,强调三代之后乃至宋朝刑政、礼乐分为二途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然礼乐为经国安邦之道,对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宋儒对礼之名实的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后世礼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有益启示,对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2.
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从理论上对诗歌风格进行了品评总结,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层面的认识,表达了其"积健为雄"与"妙造自然"和谐统一,自然冲淡与纤秾绮丽对立统一,以及格外崇尚冲和淡远境界的诗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83.
84.
传统文士在春秋战国崛起时,对道与势的态度经历了由对道的恪守到对势的依附的转轨过程。汉以后,由于儒术的强化、引导、依附权势成为传统文士人格的普遍特征。“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就是这种特征在西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自然显现。与文学史上其它文士集团相比,“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表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85.
大学生交往行为与伦理人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化椿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121-124,136
大学生交往是社会交往的特殊形式和尺度;大学生交往现状是复杂多样的,其基本特征、影响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伦理人格的现状具有二重性,其原因及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大学生交往行为直接影响伦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伦理人格又制约着交往行为;规范大学生交往行为和塑造大学生伦理人格,需要正确的原则和策略,抓住重点和难点,找到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6.
陈友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
老舍的诗歌理论是让人高尚和智慧的理论.他的诗论直契诗歌本质,彰显了诗歌内容的真理性、品格的崇高性、精神的纯洁性和艺术的完美性.他提出新诗与旧诗要存异求同,彼此竞赛的看法拓宽了处理新旧诗关系的思考路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审视老舍的诗歌理论,能让我们对诗歌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诗人的精神品质及中国诗歌的发展前途等问题有更清醒的体认和更坚定的信心. 相似文献
87.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并不缺少美学研究,"入出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以往的研究多从审美态度与审美体验的关系方面来考察"入出说",而忽略或回避了其哲学基础,换言之,对于"入出说"只是从工具理性而非哲学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本文尝试探讨"入出说"的哲学基础,旨在说明,美学与哲学是从不同的视阈启示着生命的真相与意义。 相似文献
88.
《野叟曝言》的“文格”与夏敬渠的创作人格有一致性,但存在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对《野叟曝言》的文本价值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导致夏敬渠“人格”与《野叟曝言》“文格”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视角不能简单化。 相似文献
89.
罗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7(1):18-23
孔子是需家教育传统的创始人,其奠基作用主要有六个方面:“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开创者;首先提出培养“学以致其道”的君子的教育目的论;首先提出尤重德育兼顾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内容;创建完整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创建完整的教学进体系;首创私学,教授生徒。 相似文献
90.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87-296
重新疏理中国的学术源流是当今中国学人的重任,道儒法的关系是其中绕不开的主题。从老子与孔子、严君平与扬子云这两对师生来看,道家似乎可以完全并入儒家的范畴,道家更像位于儒家学问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或者是儒家不得其时时所选择的隐退生活方式。法家则是从道家脱胎,为道家的一种衰败形式,儒家在返回道术未裂时的整全学问之后,或许可以从道家或者说儒家的进深学问中得到更完备的法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