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一、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的管理(一)建立完善我国城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能耗实施动态监控,并将采暖、制冷、照明等能源消耗情况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用电、用水、用气等计量、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装置,并与城市能耗  相似文献   
22.
广义上的建筑能耗包括建筑运行使用能耗和建材生产与建筑建造过程的能耗,节能的重点和技术措施也有不同。一、我国的建筑能耗现状与趋势我国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  相似文献   
23.
区内资讯     
《金色年华》2014,(4):8-9
梧州入选首批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近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第一批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名单,梧州市成功入选首批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根据国家能源局批复,梧州要重点发展地热能和太阳能,建设浅层地热能综合利用、太阳能综合利用、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等项目,在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和住宅小区推广使用地下水源热泵和土壤水源热泵;在小区、学校等地区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光热一体化应用。  相似文献   
24.
日前,国家发改委下发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在优化城市空间治理部分明确指出,要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禁建设“丑陋建筑”。该文件一出,立即引发网络热议。微博上,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达到1.7亿次。像螃蟹,像酒瓶,丑何以堪?审美是很主观的事,美还是丑,人们心中各有一个“哈姆雷特”,但是公共建筑领域的审美依然是有底线的。到底什么样的建筑被认为是丑陋建筑,这些建筑有哪些特点?  相似文献   
25.
王栋  贺中 《青岛画报》2011,(5):92-93
胶州湾港口建设始于1898年,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和大规模的建设施工,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青岛港;而百年前修建的街道、桥梁、下水道,如今也依然完好,在城市这个庞大繁忙的机器里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开埠之初起,青岛一步步建设起了城市必需的基础设施。负责这些工程的是开埠初期的总督府工程管理局,其职能和分工涵盖了如今的市政公用、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职责。  相似文献   
26.
建筑业是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高达18亿~20亿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目前,建筑能源消耗已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7.5%,预计再过20年,就能接近发达国家占社会终端总能耗40%左右的水平.  相似文献   
27.
《领导文萃》2008,(15):68-70
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社区、饭店,属于大型公共建筑。按照规定,道路两侧的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设置一个对外的公共厕所。可事实上,连首都北京也只有大望桥西南角的SOHO现代城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28.
吴珊 《华人时刊》2006,(3):16-17
“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的建筑业的铺张浪费,正在中国大张旗鼓地上演。”跑遍了欧美20多个国家的东南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郑光复说。2005年5月中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编写的《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发展方向》一书,辑录了多名专家就目前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批评和反思。新一轮反思浪潮,主要集中在中国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上,指出一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已经沦为能耗和浪费资金的黑洞。  相似文献   
29.
《老年世界》2007,(17):30-30
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对公务车超编、超标配备等问题进行规范和改进,其中明确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今年人夏前国务院发文规定,公共建筑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该标准经济实用。公务用车配备也该有个标准。但不知安徽的这个“公务车25万元以内”是以什么为标准,怎么制定出来的。  相似文献   
30.
周彝馨 《城市》2014,(11):55-59
正在我们的记忆里,岭南水乡,曾经是我们的世外桃源。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世外桃源的环境在逐渐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都市环境。短短二十年,珠江三角洲的岭南水乡从星罗密布锐减到难以列举出三五个代表。到底是什么使我们的岭南水乡逐步消失?我们曾热切关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思想与西方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但有没有对中国古代村庄聚落的形成作出深入的探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