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75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61.
受"公"、"私"概念的历史演变的影响,知识产权制度逐渐呈现出社会化和公法化的发展趋势.知识产权越来越多地突破传统私法的领域,其公权性质的体现已甚是明显,突出表现为国家(或政府)的公权力干预不断强化."政府角色"越来越多地介入知识产权制度;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都倾向于向知识产权"国家战略化"发展.知识产权的公权性质主要表现在社会公益性、国家授予性和利益权衡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2.
文章针对国家是否应该介入家庭暴力案件进行探讨,并通过了解美国在家庭暴力方面有关的立法和司法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以及围绕着对著名的“不放弃追诉”政策的争论,提出在我国国家司法机关介入家庭暴力,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3.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纯公无私或纯私无公的制度形式是不存在的.财产中的公权和私权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私权近乎绝对或公权近乎绝对都会导致可怕的后果.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平均主义传统的国家,私有财产保护的观念是十分淡薄的.本文从发展生产力、稳定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的角度及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为确认和保护私有财产进行论证,并就反对保护私有财产的意见进行分析反驳.  相似文献   
164.
略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公权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公共权利(简称公权)资源的有效约束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简述了公权的本质及运行特征,并提出了在和谐社会条件下有效约束公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5.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与现代知识构建的重要过渡期,其时学术思想界的中心问题之一,即是在构建现代知识体系时如何安顿中学与西学。萧公权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融合西学规范与中学传统,不仅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也为中国现代知识之建构树立了典范。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蕴含着较多的价值判断和目的论色彩,这体现了一种进步主义的历史观,也折射出知识转型过程中知识与实践相互纠缠的复杂面向。  相似文献   
166.
许晓光 《日本学刊》2007,8(6):128-141
明治前期日本主张社会近代化的思想家们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人民应当拥有参政权利的思想。他们认为日本以往人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并且怀有卑屈心理、不关心国家政治,指出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专制制度的压迫。他们大力主张人民天生具有参政权利,探讨了人民履行参政权的方式,并就对人民参政权是否应有所限制进行了论争。  相似文献   
167.
中国文化的公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作为“正义论”的中国文化的“公”、“私”观,是剖解中国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化内在原则体系所必须正视的中心环节。从分析“公权”、“公共权力”、“私权”等基本概念着手,通过对“中西文化建立其公共权力体制的不同路向”的回顾,本文系统地论析了“公”、“私”观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的意义。文中触目皆是的新解,对于重新评价中国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理解吾国现代化所面临的历史处境,以及澄清西人、国人对中国和西方文明背景的种种误解,提供了某种值得学界认真考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8.
秩序微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果将秩序的应然目标视为秩序与自由的和谐,那么对强调人的社会活动、行为具有一致性、连续性、确定性的秩序观所可能带来的法律负面的担心就绝非多余。以“一致性、确定性”为核心内容的秩序伤害自由与社会,无论从形而上的价值观或功利主义立场都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秩序问题不纯粹是个理论问题,也是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讨论应该放置在相对确定的文化背景下。因此,从抽象意义上或许很难对“集体本位的刚性秩序”和“个人本位的柔性秩序”作优劣比较,然若将其放置于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柔性秩序”的建构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法律意义,即强化扩大私权,弱化规范公权,激活自律机制,鼓励私力救济。  相似文献   
169.
“穷人经济学”对三农的人文关怀在我国的“异化”,实为公产公权与私产私权在农地和农村经济决策上的利益博弈。基于历史变迁的轨迹和现有农地集体产权制度,农地使用权物权化及其立法完善是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