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5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31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尚书》首先强调的是君王之德,并要求“德纯一”,力戒“三风十愆”。并提出了君王之德与治政养民的辩证关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揭示了“慎徽五典”、“明德慎罚”等实施“德治”及法、德相济的几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2.
朱熹对伪《古文尚书》提出有价值的考辨意见 ,这对后世的《尚书》辨伪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又推重《古文尚书·大禹谟》 ,对伪古文既疑且用 ,丰富了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 ,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3.
本文全面考察了《尚书》敬语的分布与类型,阐述了《尚书》敬语的功能与影响,指出了研究《尚书》敬语现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正>乾隆皇帝闲着没事,到圆明园耍;耍起来也不尽兴,便弄园内的珍奇宝贝耍;翻箱倒柜地找宝贝,发现不对劲,有好几件宝贝被贼偷去了。乾隆气得吐了第一口血:哪个贼胆大包天,敢来偷我皇帝老子的东西?不像话!乾隆心情大坏,着实发了脾气,召人查案。查案的人脚不点地地来了。很快案子破了。这倒不是乾隆英明,也非手下能干神勇,而是作案人太没技术含量:除了家贼,谁来偷?偷技达到偷皇家水平的,很多,但胆敢偷皇帝家的,几乎没有。皇  相似文献   
55.
典籍英译意义重大而又任重道远。两个《尚书》英译本的比较显示:熟悉原著是基础,理解经义是关键。要想提高典籍英译质量,除了英文造诣和翻译经验外,更需译者认真研读典籍文本,充分吸收前人典籍研究和翻译的成果,并加强与汉语典籍专家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的合作。  相似文献   
56.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其篇卷、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宋、元、明三代学者对《尚书》中的二十五篇古文持怀疑态度,并有所论证。直到清初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出,才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古文二十五篇是魏晋时人伪造的,从而解决了这桩千年疑案。《尚书古文疏证》对今天的历史文献研究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7.
通假借是俞樾《〈尚书〉平议》的一种重要校释方法,其特色主要表现为对假借或通假理论的正确认识和综合运用。对之进行评议,以求比较同类研究,客观公正地评价并确立俞樾在训释校雠学术史上的杰出成就,对于《尚书》学史及汉语训诂学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魏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二人或超过二人参录尚书事的制度。参录尚书事的人,彼此之间并无分工,而是对尚书事务共同负责。多人参录制,较之一人单录制,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凝聚更多的智慧,加强尚书事务的处理能力;二是能够形成尚书省长官之间的权力制衡,避免专权独断的局面。正是参录制度的两个制度优势,加上皇权有时式微的机缘因素,使得魏晋比十六国和南朝都更加盛行参录尚书事现象。  相似文献   
59.
《尚书》的忧患意识可概括为以下方面:永敬大恤要牢记;居安思危终不困;慎终如始事必成;慎行节俭谋长远;兢兢业业履薄冰;重大事项需审慎;经常反省助成功;懈怠嬉戏应戒除;"三风十愆"终亡命。上述各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居安思危防祸患是核心,兢兢业业常反省是保证,审慎警觉是关键,抵御淫乐是底线,敬天顺民是根本。  相似文献   
60.
《尚书》文本流传纷乱复杂,素来是经学中的难题。乾嘉名儒段玉裁、阮元于《尚书》文本考订用力甚勤,但受限于材料不足,许多涉及中古时代的《尚书》问题悬而未决,能否获得新材料成为学术突破的关键。清末民初敦煌学家罗振玉独具卓识,发现敦煌隶古定本《尚书》残卷,进而由出土材料实证传世日钞本存古而可信,开辟了《尚书》文本研究的新路径。罗氏捃集四种伯希和所藏写卷和四种日藏《古文尚书传》旧钞,并刊印广布,为现代《尚书》古本汇集和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依托深厚学养,他运用二重证据法、“东”“西”古本合璧、出土与传世文献互证的学术理念,探寻文字源流,校订异文讹误,勾稽文本联系,考辨文本真伪,取得超迈前贤的成绩,有力推动《尚书》研究方式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