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63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2938篇
劳动科学   142篇
民族学   288篇
人才学   308篇
人口学   118篇
丛书文集   3231篇
理论方法论   514篇
综合类   8031篇
社会学   579篇
统计学   1464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21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69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296篇
  2016年   355篇
  2015年   451篇
  2014年   1028篇
  2013年   806篇
  2012年   946篇
  2011年   946篇
  2010年   950篇
  2009年   1059篇
  2008年   1186篇
  2007年   892篇
  2006年   911篇
  2005年   938篇
  2004年   850篇
  2003年   926篇
  2002年   826篇
  2001年   860篇
  2000年   666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解放初期,我国总耕地面积235866万亩,人口为54167万人,人均占有耕地达4.35亩之多;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人口增至111191万人,耕地却下降到219831万亩,人均占耕地仅1.9亩,人均减少耕地达2.4亩以上,目前全国被利用的耕地19亿亩左右,在人口已超过1 3亿的情况下,人均耕地尚不足1.4亩.在粗放型经营的西北地区,至少有4亿亩种植的是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目前,全国粮食生产土地不足15亿亩,与1957年相比,净减50450万亩.由此可见,节约土地,利用高科技成果拓宽增产空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尤其是关于农业"基础"地位原因的认识更是争论不休.本文认为,农业重要性的原因与农业.基础"地位的原因不同,农业重要性既源于农业内在原因.也源于农业与其他产业相关的原因,而农业"基础"地位的唯一原因仅源于农业的内在特点农业独占人们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许筠  冯开文 《职业时空》2008,4(9):141-141
人民公社是国家为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而全面控制农民剩余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经济中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它为中国“工占农利”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它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持了中国农村近20年的平稳运行。人民公社时期的中国农业保持了略高于人口增长的实绩,其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与同期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相当显著的,公社的某些制度安排诸如包产到户、家庭副业等为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它的解体,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4.
廖艳云 《今日南国》2008,(20):51-52
有人说,远程教育就像一条信息高速公路,鼠标轻轻一点,耳目一新的图像和数据互动,开启了党员干部的电教新时代;远程教育就是一座致富金桥,遥控轻轻一点,种养技术、劳动信息源源不断,开拓了党员干部的新视野。陆川县温泉镇党委、政府正是通过这样的信息高速公路和致富金桥,紧紧围绕“三农”问题这个中心,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获实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使远程教育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6.
《决策探索》2008,(7):9-9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近日在就创意农业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经济要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8.
9.
郑红 《社科纵横》2005,20(5):202-203
中等农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发生嬗动。甘肃省中等农职教育应为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满足学生求学就业趋向城镇化的个人需求。面对城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质量要求、学生城镇就业的个人职业要求,中等农职教育需打破传统僵化的培养模式,拓展培养方向,开辟面向城镇化建设服务的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