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8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99篇 |
理论方法论 | 15篇 |
综合类 | 281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先秦阶段孔子已经意识到情感为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在此前提下提出"诗可以兴"、"兴于诗",将诗看作是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而后汉代经学家解诗,"兴"被诠释为艺术创作手法,这是艺术沦为教化工具的直接结果;魏晋思想环境的变化促使"兴"得到发展,感兴恢复其情感特征,显现出魏晋人率性而为、任性自然的人生追求。简而言之,"兴"直观地显示艺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着时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2.
《文心雕龙》创作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77-83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11
《文心雕龙》之所以体大虑周,离不开"述""作"两端的卓越成就。就"述"而论,极其重视知识储备的刘勰以整理佛典为契机,继承、借鉴了《汉书·艺文志》在目录文献学上的杰出成果,提纲挈领,温故知新,运用提炼学术的手段和眼光形成创新思维,在《文心雕龙》的内在思想和外在框架上将刘向父子由重经学到重诗赋的文章学观念转变进一步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其文章文体学、文体史学等观念亦深受《汉书·艺文志》影响。 相似文献
64.
张皓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现自觉的本原意识的文学理论著作。这种本原意识具有多重内涵 ,主要表现为对外追索自然本原和原始文学的渊源 ,对内探求人的心性本原和主体精神 ,实质上是一种寻找和反思文化本原的人文意识。这也是《文心雕龙》在理论体系、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上使古代其它文论无可比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5.
刘勰与姚鼐堪称中国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由于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文坛境况以及各自的学术背景与个性气质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两者的文学本原观、文质观、文体观与通变观等既有密切的关联也有明显的疏离。两相比较,便会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演变进程以及中国古代审美精神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与认知。 相似文献
66.
李贵银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0-113
唐代集大成的书论家张怀瓘,对于唐代书论体系的建立厥功至伟。张怀瓘书论体系的建立主要受前代文学理论著作的影响,其中主要来自齐梁之际以体系完备著称于世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对比《书断序》与《文心雕龙·序志》可发现,二者在创作动机、体系建构、评论方法、论述逻辑、语言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7.
李优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70-73,83
"通变"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一个基本思想。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少有从"文之枢纽"的角度,对其展开研讨。本文立足于《文心雕龙》的论述,对"文之枢纽"中的通变理论进行研讨,以期更深入地把握刘勰通变观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8.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语言研究中的先导性问题.刘勰继承了"言不尽意"的哲学思想,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最早提出意象这一概念.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意象,巧妙地解决了文艺创作中言意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刘勰<神思>篇、<比兴>篇和<隐秀>篇为核心,全面探讨了刘勰言意之辩思想及其对古代修辞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9.
本文以中西文化———美学通观的视野,在中国复古文学思想的整体观照中,对《文心雕龙》的复古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刘勰以宗经反本、雅正体要为归宿的文学退化历史观,体现的是一种“古典主义”的处置模式,与严羽及其明代复古诗学隐含人类学—美学思路的诗史观,构成了迥然不同的话语系统。本文还对刘勰的“通变”观作了新的阐释,认为通变主张使刘勰的复古思想增添了一定的灵活性和有限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0.
张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有关意象的美学思想,上承《周易》的“象”论;将“意象”凝定为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并深入地、多角度地论述了意象的物化过程。刘勰所谓的“意象”,包括“声文”、“形文”两个维度的内涵,这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刘勰还将“比”、“兴”与意象联系起来,作为意象的不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