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1.
来庆秀 《经营管理者》2013,(16):410-411
<正>女工家属安全协管员是安全管理工作的群众组织,是企业安全管理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宣教进家庭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亲情嘱安,亲情促安"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现实而言,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网络,经纬交织,多层渗透,推动和促进了企业的安全发展。在良好的安全局面不断拓展,职工的安全意识普遍增强,企业的安全文化逐渐形成的今天,不可否认的是,在不确定的时期、不确定的地点、不确定的人员中,还偶有零打碎敲的人身和非人身的事故出现。根据"事故  相似文献   
12.
李树榕 《学术界》2001,(4):189-194
变态心理是主体身心缺失或受损后,精神的某一方面陷入极端的状况.创作者以正常心态观照变态心理,对轻度变态、重度变态、极度变态予以形象化表现,会使作品形成怪异的审美亮点.用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的标准评价变态心理,价值取向有所不同.本文从对现实中变态心理的科学认定、对生活中变态心理的艺术解读、对艺术中变态心理的美学评价三个方面,阐释变态心理形象的文化内蕴及深刻启示.表现变态心理的艺术形成了特殊的美学特色,即符号指向的曲折性,悲喜剧因素的交融性和心理快感的猎奇性.  相似文献   
13.
屈原创作时有五个层面的想象,即再现想象、移情想象、联想想象、理想想象、虚创想象。产生如此丰富想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创作中的心理变态,即感知错幻、情绪异常、人格分裂。实现心理变态的途径得益于他丰厚的生活积累、敏锐的情感体验、独具的心理特点。屈原创作中的短暂“变态”,是形成其作品奇幻瑰丽风格的重要心理条件,是极为可大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4.
艺术幻觉类似于生活幻觉,又不同于生活幻觉,它在客观形态和认识习惯上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但在审美心理上却更真实,它包括创作主体情感的真实和人物“心造”的真实,这种真实性来自于艺术创作心理,是一种不合常态的变态心理,它是原始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形式积淀。作家和作品人物遵循“人我不分,推已及人”和“物我一体,推已及物”的原则,在审美接受活动中,幻觉性意象服从艺术传达的“可信性”和“可接受性”,具有生理心理学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梵·高以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不灭的激情征服了整个绘画界,但其心理患有严重心理缺失性疾病,通过美学、生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其生存境况、性格缺陷、潜意识心理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分析出在精神分裂的边缘状态下梵·高创作的心理状况和根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背景、理论渊源以及所反映的都市人的意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入手,展示作为20世纪30年代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他们如何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较为前卫的现代主义意识,运用新感觉主义、新心理主义以及意识流等手法,捕捉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体验,显示30年代上海这个繁华而又畸形的表象,写出都市人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董绍军 《社区》2010,(33):36-36
人都会老,这是人自己无法左右的自然规律。当面对退休这一关口时,过得好的老年人,生活依旧有趣味,过得不好的老年人,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长久的孤独,尤其是老年丧偶者,甚至会产生变态心理,常被戏称为"老小孩”。所以,退下来的老年朋友都应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如此方能心理健康,晚年生活愉快幸福。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表现,发现无论弑父、自恋还是同性恋都表现了女性对男性的失望和抗拒.由于女性作家历史上就没有自由书写的权利,当她们用文学来反观自身时,更容易通过变态心理的揭示,对压抑女性的男性中心话语方式予以反抗,因而,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恋父-弑父情结、自恋-同性之恋等深层心理经验,形成独特的潜意识的书写模式,这为研究者观察女性文本、触摸女性思维提供了独特视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对人物心理尤其是变态心理作了令人惊叹的剖析。本文从独特的视角分析了鲁迅小说人物变态心理的类型和特点,试图阐释其形成原因、独特意义和审美价值。文章指出,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作家个性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小说人物变态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它的意义在于对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层次探讨,从而具有一种悲壮的崇高美和和谐的变态美。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辟蹊径创作了大量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位作家。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石秀》进行解读,进而探讨石秀性变态心理及其原因。认为,施蛰存笔下的石秀从《水浒传》里的神坛走了下来,变成了"人",然而却是一个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