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76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文化语言观的树立是培养提高学生古汉语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故需树立文化语言观,培养原典语感。  相似文献   
42.
古代汉语是一种具有修辞性特征的民族语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对汉字形、音、义的解析以及对语言结构规律的把握上,还应该紧密结合修辞进行古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3.
“奔Ti一词最早见于汉代,颜师古释为“谓马乘时即奔跑,立时则踢人”,王念孙释为“奔驰”,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是:奔Ti,即马、牛、驴、大象等动物尥蹶子。  相似文献   
44.
古汉语的比喻句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语法的角度对古汉语的比喻句式进行分析,阐述其类型、结构以及与比较句的区别,以利正确地理解古书文意  相似文献   
45.
西汉杨雄提出的语转说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清代大大推动了同源词及方言词的研究。话转现象的发生与词义、词汇的发展以及方音土语的差异相关。研究语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探求词义的来源,探索处所名称的演变,更科学地解释词语,更好地理解方言词。  相似文献   
46.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47.
本文对见于出土文献的九种标点符号的存在形态及渐次消亡的原因作了总结性的论述,指出标点符号古已有之,且形式丰富。作者希望,通过重新认识这些标点符号,可以有利于阅读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并为汉语标点符号民族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8.
古汉语词义引申是由古代汉民族的心理认知、思维模式直接或间接决定的。过去学界研究《段注》的词义引申多集中于词义引申规律、方式、术语、体例等方面的探讨,没有从《段注》所揭示的词义引申实例中去探求决定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古代汉民族的心理认知、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49.
今范围副词只有只、仅等寥寥数字,而古范围副词有很多不同的用字。如果以古音为线索,除了顾、仅外,大多读音相同或相近,可以看作同一个词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选用了不同的书写形式。用联系的视角来考察古汉语范围副词的不同用字,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这些字。训释古字第一须避免望文生义;第二须避免少见多怪而怀疑古注;第三,须避免当注而未注的情形。  相似文献   
50.
根据《本草纲目》、《禹贡锥指》等典籍文献,《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文中之“包茅”,因楚地所产有香味,所以成为贡品,而且在华夏民族文化中多有反映。此“包茅”应解释为:包茅:扎成捆,包装了的菁茅。菁茅,一种有香味、产于楚地的茅草。各地茅草很多,独楚产之有香味,所以作为对天子的贡品,用作祭神时渗酒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