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0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122篇 |
社会学 | 18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51.
52.
吴彦鹏 《社会观察(上海)》2010,(10):58-60
中国互联网的应用主要向通讯、内容、搜索、社区这几块延伸,通讯产生了邮箱、IM。
2010年7月1日,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连在新浪微博上发出21条记录,针对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透露的其个人学位、求学及工作经历,提出了多个质疑,引发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54.
个性体验与心灵境界——进入中国先圣思想的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3):76-80
本文从心灵境界的角度人手,探讨了进入中国先圣思想的方法问题。作者认为,理解中国先圣的思想,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生命智慧与经验知识;二、不可言说与可以言说;三、个性体验与心灵境界。对于中国先圣的思想而言,深刻体悟比罗列知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5.
李颖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4):53-55
在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建立已成为必须,本文立足实践,经过理论分析,提出建立不被迫自证其罪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特殊证人可以拒绝作证规则三个具体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56.
乐爱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21-28+180
王夫之对于义利关系的探讨,大致围绕着程朱所言“仁义未尝不利”而展开。他依据《易传》“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把利于天下百姓看作仁者之事,包含了对利的较多肯定。在此基础上,他发挥程朱的思想,提出“思利害而不悖乎理也,即仁义也”,进而认为“义而可以利”、“义者,利之合”,强调义与利的相互联系,并且不反对主动求利。王夫之晚年所撰《四书训义》以朱熹“四书”学为本,吸取朱熹注《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思想,既从一般意义上讲义利相合,又针对特殊的政教衰乱之世讲义利对立,并认为此时的谋利之人即是小人,君子应当“喻于义而不迷于功利”,因而反对“计利之心”,要求去除“一己之私利”。王夫之对董仲舒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虽有质疑,但更多的是肯定,甚至称之为“圣功之始基”,认为董仲舒言义而不言利,并非拒斥利,将义利对立起来,而是要反对现实中将义利对立起来的惟利是求,这与朱熹对董仲舒所言的解读与推崇是较为一致的。王夫之继承和发挥程朱义利观而形成的既重义又不轻利、且不反对主动求利的义利观,是对儒家义利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7.
判决中的不同意见公开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而为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所反对,这是由于两者在制度类型上的差异所致。在我国,公布不同意见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可以克服合议庭评议过程流于形式化,有助于强化法官责任制,增强法院审判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58.
由于固有法的长期行之有效,继受法在中国迟至20世纪初叶方才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成为了中国立法的主要内容。继受法在中国的命运是由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所决定的;反过来,通过继受法的制定和适用情况,人们可以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去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59.
喻中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1):29-31
关于"可以P"与"可以不P"之间关系的争议由来已久。从法律逻辑上看,将二者等同起来是没有疑问的。但在法律实践中,不作区别地将二者的关系一概而论则是不妥当的。应当从权利与权力的区别上,对授权性规范中的"可以P"与"可以不P"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0.
傅美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90-95
在后现代语境下,符号与真实的关系受到普遍质疑,女性主义者愈来愈清晰地意识到妇女正处于错误表征的丛林之中。在《女权辩护》中,妇女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反表征之路。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则看到了妇女自我表征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妇女深陷表征/反表征的迷宫之中。在《第二性》与《性的政治》中,明确提出了妇女自我表征的政治诉求与文化诉求。从发生学意义上考察女性主义批评,表征/反表征可以被视为女性主义批评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