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5篇
劳动科学   5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66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76篇
社会学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构建和谐法治社会体系,关键要营造“法德合治”四个环境氛围,搭建“依法执政”五个条件平台,实现“司法公正”五个法治目标。如何使我国尽快真正成为法治化国家而构建这样的体系,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引起我们的执政党、各级人民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和全社会各界人士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真正按照“和谐法治社会”体系管理国家各项事务。  相似文献   
72.
正执法办案的内部监督是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度的核心部分。严格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既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外在要求,也是推进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和队伍建设的内在需要。结合禹会区检察院院党组近年来推进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连续多年未出现不廉洁事件的实践经验,本文就检察业务员内部监督机制的构筑与完善谈点粗浅的认识。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工作主要涉及检察业务、检察队伍和检察事务等三个方面。其中,有关检察业务的内部监督,如何建立检察人  相似文献   
73.
中国古代学者讨论司法公正,有其独特的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司法既严格依法、不背离原则,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求儒臣治臣在司法过程中以经义解释法律,扩展法律的适用范围,真正实现法律正义。礼法结合、经义决狱和权时执法便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4.
在客观分析辩诉交易制度产生背景和现实作用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刑事诉讼的特点,提出这一制度将会给我国司法改革带来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指出伴随其作用可能产生的弊端。认为我国应该在司法改革的进程中逐步适用辩诉交易制度,并提出了适用这一制度的几点设想和应做好的相关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5.
在法治社会中,司法权具有消极性和终局性,即对于法律纠纷应实行不告不理和有告必理。对我国司法实践中所表现的"告"与"理"之间的四大关系———不告不理、不告而理、告而不理和有告必理做了分析,并对司法权的运作原则与司法公正、司法的社会"平衡器"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以纠正当下认识和实践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76.
《决策》2004,(8):56-56
  相似文献   
77.
传统中国的和谐社会观与无讼观是建立在片面追求和谐而把公正置于其次的基础之上,它只能形成短暂的表面的社会和谐。只有建立在公正基础上的和谐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公正的司法是解决社会冲突的一个制度化出口,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安全器。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谋求司法独立,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78.
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法制重建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似乎出现了一个不应有的困难:一方面,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以实体法迅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不和谐日趋严重,贫富不均、公正和效率的失衡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最尖锐的社会问题。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的失衡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的法治建设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79.
曾达 《当代秘书》2003,(9):4-4,7-9
据报载,某市人民政府在安排布置下属单位2002年年度考核工作时,按照往年的惯例下达一个专门的文件,文件将该市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纳入考核单位的范围。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在200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遭到法学界部分专家代表的异议和批评。  相似文献   
80.
同案同判已成为人们判断司法是否公正的一个标准,人们不能容忍同案不同判的结果。从同案同判的意义、认定,以及同案不同判的解决机制入手,阐释同案同判的法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