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50篇
  免费   1026篇
  国内免费   284篇
管理学   18764篇
劳动科学   1248篇
民族学   1548篇
人才学   3486篇
人口学   888篇
丛书文集   14417篇
理论方法论   4202篇
综合类   30827篇
社会学   8742篇
统计学   2938篇
  2024年   339篇
  2023年   1133篇
  2022年   1148篇
  2021年   1389篇
  2020年   1136篇
  2019年   1704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999篇
  2016年   1515篇
  2015年   2340篇
  2014年   6292篇
  2013年   5855篇
  2012年   6409篇
  2011年   7356篇
  2010年   6247篇
  2009年   6827篇
  2008年   7498篇
  2007年   5321篇
  2006年   4604篇
  2005年   3699篇
  2004年   2908篇
  2003年   3226篇
  2002年   2988篇
  2001年   2280篇
  2000年   1613篇
  1999年   546篇
  1998年   327篇
  1997年   299篇
  1996年   189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71.
西方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多视角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如结构视角、政策视角、价值视角等。由于它们缺少对中国国情复杂性的体验、对中西话语内涵差异性的认知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连续性观察,并不能为中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指引。将中国历史传统资源和当今社会建设实践相比对,可以发现“民生”和“治理”如同两条红线贯穿始终。它们作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两翼”,分别揭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工具。在“温饱-小康-富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生和治理演化、互动,先后形成温饱目标下经济民生工具为主导、小康社会目标下共建共治共享为主导、共同富裕目标下现代国家治理为主导等三个组合形态,从而形塑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结构。民生价值指向共同富裕,治理工具指向共同体建设,二者殊途同归,都通往“大同”社会。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小康”和“大同”思想,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72.
文章论述了信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信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内容并提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73.
十七大报告指出:“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  相似文献   
974.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以人为本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体现于:从人出发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认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审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各项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975.
从历史上看,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特点使非政府组织的萌生和发育缺乏必要的经济动力和制度基础,进而影响到社会的道德建设。非政府组织与公民道德具有内在的关联,它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因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非政府组织发育的社会条件,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76.
作为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应结合实际着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与把握,转化为谋划金融发展的正确思路,应该贯彻和谐顺央行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诚信与职业道德建设,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977.
马克思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入学思想和生态学思想,使得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始终是把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和自然的解放与高度发展作为自己的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这就是马克思学说与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的本来面目。探讨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使人与人的发展和自然与生态发展问题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可以确立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的重大发展。这种双重价值追求与取向,正是建设生态文明,形成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978.
979.
980.
中华民族是具有极高明智慧的民族。先圣先贤在仰观俯察天文地理中问天、问地、问天下。于是有屈原的《天问》,陆九渊对天地何所穷际而深思至忘寝食。朱熹问地、问天,气的轻清为天,重浊为地。自古以降,中华民族就具有天下和平的价值理想。"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设教,使人心由恶变善,天下和平。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和合五教以保百姓;和实生物,心平德和,天地人和谐合作。天下和平合作的价值根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事成;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天下太平,修齐治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下和合,共为一家;仁民爱物,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深厚的天下和平合作的价值理论根基,构建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辉煌文明,亦创造了时至今日依然璀璨的中华文化。和平合作天下观的思维方式,深深扎根在中华文明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中,和而不同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不但可和平合作相处;万物的多元、多择、多边性,是天下和平合作的思维基础;立己立人性,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达己达人性,各民族、各国共同发展,是世界和平合作的保障;仇必和而解,是使世界和平合作的根本大法。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