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92篇
  免费   713篇
  国内免费   107篇
管理学   3096篇
劳动科学   533篇
民族学   841篇
人才学   457篇
人口学   270篇
丛书文集   5223篇
理论方法论   1031篇
综合类   10932篇
社会学   1592篇
统计学   337篇
  2024年   269篇
  2023年   1005篇
  2022年   1007篇
  2021年   1021篇
  2020年   775篇
  2019年   689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80篇
  2015年   429篇
  2014年   1082篇
  2013年   1143篇
  2012年   1353篇
  2011年   1802篇
  2010年   1831篇
  2009年   2233篇
  2008年   2958篇
  2007年   2551篇
  2006年   1565篇
  2005年   976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992.
洪頵  刘邦春 《学术探索》2012,(5):186-188
20世纪90年代教育学界才真正将宽恕纳入研究范畴。成熟的宽恕在对话中完成,但目前的研究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探讨。本文将恢复性会议过程中的宽恕实践,作为促进社会和谐方法,通过对恢复性会议的由来、结构、过程、肯尼亚学校师生冲突案例的研究,得出多方面的心理学启示。尽管中国文化并不存在真正的宽恕传统,恢复性会议的适用对象和效果也是有限,但仍为研究和谐心理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3.
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中国现代化的特定条件决定了村庄所具有的独立社区社会的特征 ,这一特征的首要表征是村庄秩序获得的内生性 ,村民自治正是对村庄秩序内生获得的恰当表达。村庄秩序内生获得不仅与村庄之外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治理制度安排有密切关系 ,而且与村庄内在结构状况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涂尔干意义上的“社会关联”的引申 ,试图在理论建构和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上 ,建立一个对理解当前中国乡土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统括能力的范畴。  相似文献   
994.
城市新型社区的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的人际关系对于促进城市新型社区的社会整合乃至实现城市的社会和谐,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当代中国,城市人际交往不仅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特点,同时还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形成多取向和多层面.我们应克服城市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障碍因素,寻求构建城市社区的新型人际文明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995.
由于民主涵义的复杂性和实际操作中的选择偏好,当前中国高校在民主管理模式上往往重视代议民主,而轻视或忽略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代议民主的必要补充,它有助于解决代议民主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对于维护广大师生合法权益、提高高校公共决策质量、培养师生公民人格和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当前中国高校的协商民主管理模式建构,可以在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参与事务的公开性、参与问题的价值性、参与过程的论辩性、参与行为的有效性等方面重点展开,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创建奠定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996.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助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和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四位一体的价值追求。当前,突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产业内生动力;二要坚持内涵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三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四要健全市场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五要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相似文献   
997.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诉求是"全球伦理",它主张人与自然、与群体的和谐统一,倡导人回归自然,获致"家园感";倡导人回归群体,获致与他人共享的和谐生活.某种文化代表人类生活的某种方式,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教育的文化使命就是更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即教会人过一种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整个世界创造性和谐共存的生活.这种文化在类型学意义上,以创造性和谐为根本价值取向,在文化结构学意义上,以各种文化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为根本特征,在文化建构途径的意义上,要使学生学会处理好与自我、与他人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8.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激发贫困乡村发展活力和贫困群众脱贫动力,对改善农村宜居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直接增加群众收入、提升乡风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青海省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的路径,以期为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9.
和谐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和谐作为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是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与根本哲学,也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在我国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儒家和谐思想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进行审视和梳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素质的全面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艳红 《河北学刊》2006,26(3):41-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人与自然和谐所需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人类利益等素质,人与社会和谐所需的社会秩序、和谐思维、创新、科学人文融通等素质,人与自身和谐所需的物质需求有限、精神修养等素质。全球化发展导致的交往普遍化,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形成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