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5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428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869篇
社会学   6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意象是融入主观情志的客观物象,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重要构件。"梧桐"作为宋代词人笔下重要的植物意象,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内涵。本文拟从意象组合角度,探讨宋词中"梧桐"这一意象所体现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992.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唐文治以"文理相通"的办学思想,重视以德育人而成为独树一帜的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和育德方法,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一、德高为范的教育思想;二、以德立校、以德树人;三、文理相通、以文养德.  相似文献   
993.
存在于广西上林县的《六合坚固大宅颂》和《智城碑》产生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它是壮族先民俚僚古地留下的两块珍贵石刻,既是文物,也是历史,既属历史,也属文学,是壮族见于文字最早的文学。透过《六合坚固大宅颂》与《智城碑》可窥探壮族先民俚僚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994.
“北京的天气怎样?上海这边连续的阴雨天让我这个北方人无比怀念那里的阳光。”虽然素未谋面,但电话另一端,唐少瑰一句关于天气的开场白.立刻让人感觉对方好似是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亲切自然。“接触公关应该是很偶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995.
察罕一族在蒙元时代是一个较为显贵的唐兀人家族[1]。其可考人物共有六世,始祖曲也怯律之后,可以分为曲也怯祖和察罕两大支系。曲也怯祖一脉可以看做入仕蒙元的土著唐兀文士代表,察罕一脉可以看做蒙古化了的唐兀武将代表。婚姻关系是他们融入新环境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96.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表现出诸多有异于传统诗文的"另类"特质和社会功能。其中,由于频繁地介入商业活动而形成的商业功能,便是唐宋词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功能之一。它不但满足了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助于艺人唱词伎艺的提高,而且推动了词体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7.
古往今来人们都崇尚英雄。英雄高大完美、无往不胜,是伸张正义,带领人们冲破黑暗的光明使者。英雄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不容忽略,其重要性人所共知,很多人想成为英雄,受人尊重。本文以《基督山伯爵》为例分析了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介绍了百年来关于赵熙研究的概况。1949年以前,学界运用唱和赞颂、诗话点评、专文论述等形式,进行了卓有建树的研究。此后的三十年,该研究严重受挫。新时期,赵熙研究全面复苏,书法、戏曲方面的研究相对活跃,但文学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99.
晚清以降,现代意义上的“词学”开始建立,词之起源、声律以及词作品评、词史建构等方面都出现过许多极有创获的论著,词学研究相对热门的态势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然而,当我们检讨近来的学术成果时,却发现太多的研究者热衷于理论的探讨,而其“劳动”又难免因袭或蹈空之讥,在“显学”光环笼罩下的词学研究特别是宋词研究似乎走进了一个看似热闹其实沉闷的怪圈。  相似文献   
1000.
在对中唐相对于盛唐文学之变化的地位、原因以及表现的分析上,日本京都大学的川合康三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教授存在着具体态度和观点上的共鸣:强调中唐文学相对于社会事实和盛唐文学的独立性以及其开启宋代文学的转折地位,把中唐文学发生变化的原因解释为中唐文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学内部创新的结果;川合康三把文学从盛唐到中唐的迈进过程总结为从集团到个人的转型,宇文所安也提出,中唐文学新变的特质表现为突破规范的公共性叙述而进入到以个人面目出现的关注私性价值的描写,并对其作出独到的解释;他们都把“盛中之变”的重心落在文学的创作主体上,对中唐文人精神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形象的描述,以此来切入对文学文本的具体阐释和文学现象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