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4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60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844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6 毫秒
41.
唐诗的经典化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选本之流行,而选本本身也有经典与非经典之别。能够推进唐诗经典化的,是那些经典性的选本。什么样的唐诗选本才具经典性呢?经典选本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体现唐诗风貌,为广大读者接受、认可。由此考察人们对选本经典性的认识,会发现人们观念上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还影响着我们对古代文学经典和文学批评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42.
本文通过古籍中对女娲记载的分析,确定大约汉代时人们对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已经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并从野性的思维角度重新审视半人半兽形象的由来,认为人首蛇身是思维对自然—文化秩序进行调和的产物,并具体结合女娲神话分析了人首蛇身的来源和内涵,以及蛇身在大母神形象中的意义、蛇多样的象征意义对女娲神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情与景两大因素以及由情景融合而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换个角度思考,就是说意境的创造必须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且意境创造的特征应具有多重性。《古诗十九首》意境的创造就是这种创作理论的典型实践,《古诗十九首》呈现出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古诗十九首》还开创了悲情意境创造的先河,成就了它"汉代五言诗之冠冕"的美誉。  相似文献   
44.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9,30(4):109-114
唐代是反战文学的自觉时代,反战文学繁荣发达。杜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了不少反战的诗歌。《兵车行》、《洗兵马》、“三吏三别”就是其反战诗代表作。正是有了他对苍生黎民的同情,有了对社稷江山的忧患和对穷兵黩武的批判.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地位。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理论角度和实验数据两方面分析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首尾端判别的几种不同方法,并比较了它们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6.
明嘉靖年间张之象编纂的《唐诗类苑》,是现存规模最大、分期最完整、体系较为完备的类编唐诗总集,具有独特的编纂体例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唐诗总集研究的整体热闹景象相比,张之象及其《唐诗类苑》的相关研究相对冷寂,其内在的学术价值并未得到学界的重视和认可。通过对《唐诗类苑》刊行四百年来的传播情况、受关注程度以及2006年前后不同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为一部体例较为独特的唐诗总集,《唐诗类苑》正逐渐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究,其在唐诗学史上的学术价值定能进一步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47.
2012年上半年的一天,我正辅导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小人读唐诗、背唐诗,小人背完王昌龄的《从军行》后,我让她看一会儿电视,放松一下然后讲解。 恰好,电视正播出于丹给全国人民讲解唐诗,讲的正好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于丹有声有色地念道:“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gu)浑……”  相似文献   
48.
胡适认为,白话是"活"的语言,言文一致,优美而适用。他从白话化和历史进化的双维同构视角,发掘、建构了一部中国白话文学谱系,并且指出它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他认为大多数唐诗都是白话文学、或近于白话的作品,代表着文学演进的正确方向。这种新的阐释不仅是对唐诗遗产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东方文化中具有普世意义成分价值的维护。胡适的"白话文学(唐诗)"观与他对祖国本土文学资源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相关,但主要还是得益于世界文化史、科学史和学术史的启迪。  相似文献   
49.
谭显宗 《学术月刊》2012,(6):104-111
唐诗发展经过盛唐高峰期后,承接的是中唐诗人,他们自觉地意识到需要求"新"、求"变"。所谓"中唐新变",是指从贞元、元和年间开始,诗人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学说出现崭新面貌,如韩孟奇险,元白平易,形成一股创新潮流。这些诗人,既是诗论家,亦大多是有功名官职的政治家;其诗论有承接杜甫现实主义带有儒家诗教色彩的"风雅"论,也有继承王昌龄饶富创作艺术的"诗境"说。在承先启后之余,更有一些思想上的突破。例如,中唐诗人宗儒尚"风雅",然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突破性地选取女性诗及僧人诗;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下开辟"雄肆险怪"诗风;白居易主张较为"意激"的"讽谕美刺"说;还有别具一格,由诗僧皎然、权德舆等倡导诗心禅趣之"意境"说,都是唐人新创。其贡献价值不仅在于古典诗歌,也在于现代诗歌之尚意韵味流。如此,中唐诗论确有它的底蕴内涵,在乎挖掘者深度。  相似文献   
50.
方锡球 《江淮论坛》2012,(4):148-157
明弘治到清康熙年间“诗变”论在确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诗变因素讨论的惯例。涉及的主要内在因素有创作主体、艺术范式、诗歌理想。对这些“诗变”因素的探讨,一方面说明诗变观念的逐渐深化和系统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代诗学逐步走向理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