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4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60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841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宗族祭仪是理解中国汉人宗族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不仅能反映宗族内部的房支结构关系,也能检验一个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位置,包括与他姓宗族的关系。宗族祭仪同样可折射出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观察宗族祭仪不仅仅是停留于祭祀组织、祭祀活动、祭祀功能的考察,同样要高度重视它与特定地理文化空间的关系以及它的文化表达。其中,宗族的祭祀场所是宗族祭仪非常重要舞台。只有把宗族祭仪放在祭祀场所这一特定文化空间里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2.
朱熹、方回等人从开启盛唐诗歌创作的角度,把陈子昂推举为唐诗大家。明七子重视"四唐分期"和辨体,基于陈子昂初唐人的身份而否定其大家地位。明清诗论家通过吸收传统"诗教"说、扩大师法对象等方式对格调说加以改进,陈子昂作为初唐诗风终结者的身份最终定型。陈子昂地位的起伏反映出后人对格调说的接受以及时代诗学观念对唐诗经典体系建构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3.
求解已知月首干支的甲骨卜辞的的绝对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殷都学刊》2001,(3):6-10
将具有月龄特征的历谱规律的研究成果用于求解相关甲骨卜辞的年代间隔,本文首次详细推得十三版已知月首干支的甲骨卜辞的绝对年代及其历日.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介绍了PSS码(拼音、声调、首笔码)汉字输入法的词组编码及输入方法,并总结了PSS码作为一门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5.
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殉道”精神及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同当时绝大多数诗人的群体性心态一样,对现实抱有狂澜难挽、事不可为的绝望心态;但与众多晚唐诗人迥异的是,李商隐并没有避开灾难重重的末代社会,并没有放弃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他的作品中始终贯彻着一种“殉道”精神。李商隐的“殉道者”心态,使他的诗歌带有一种迥异于众的审美特征,即所谓感伤美、残缺美、朦胧美等  相似文献   
66.
石云涛 《社会科学战线》2022,(6):100-111+282
唐诗中有大量咏佛寺的作品,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兴盛及其向诗歌领域的渗透。佛寺中有各种不同的设施,唐诗中涉及较多的是上人房或上人院,原因是上人房或上人院乃高僧大德所居之所,而在崇尚诗歌的唐代社会,诗人到处受到尊敬和优待,诗人游赏、会聚和入宿上人房和上人院,因而接触高僧的机会很多。这些咏上人房和上人院的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佛教发展的盛况,揭示了佛教与唐诗的互动关系,对于认识唐代诗人的活动和创作,了解唐诗丰富的文化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7.
吴淑玲  张岚 《河北学刊》2012,32(5):91-95
唐代书肆是唐诗传播的重要的渠道之一.书肆的诗文集主要有四种来源:收买诗人的诗卷、雇佣书手抄写诗卷、自由抄诗手炫卖的诗卷、拓印金石铭刻诗文.诗文集的去向主要是士人.书肆为唐诗的即时传播和接受搭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畅销诗卷对诗人的创作有着积极的鼓励作用,获得诗卷的士人在唐诗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诗艺影响,这些对唐诗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8.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及其翻译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久享盛誉。本文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春晓》的英译着手,以翻译美学观切入汉诗英译研究,对十四位译者的十五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旨在阐明:诗歌翻译虽属文学翻译,但又不等同于普通文学翻译;只有遵循并将更完善、更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诗歌翻译才能做得至臻至美。  相似文献   
69.
在中国古诗的英译领域,格律派十分注重通过译文再现原诗的音乐性。《王维诗百首》的翻译是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音乐性的重要尝试,对其译文的解读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律派译者注重在节奏和用韵两方面"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主张,丰富古诗英译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70.
《九日闲居.并序》是陶渊明唯一的一首吟咏到菊花的重阳诗,此诗在唐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九日闲居》的分析,认为诗中"重阳"、"菊"等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寿考长年的渴求与企羡,而唐代诗人在接受陶渊明此诗的过程中,陶诗中那种企求长生的浓浓气息被逐渐消解掉了,代之而起的是另外的种种情感寄托和人生感受。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二: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开放性;佛教的兴盛与生命主题的消歇。陶诗"菊"意象的开放性使唐人对陶渊明重阳诗的接受背离本意成为可能,而佛教的勃兴与生命主题的消歇,使这种异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