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7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73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21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51.
本文以D市城市社区为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D市城市社区在社区治理中存在社区治理主体单一、社区居委会"内卷化"、社区民间组织零散不规范、社区社会资本缺乏等问题,试图为走向善治的社区治理之道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2.
法治、德治与自治的不同组合方案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会取得不同效率与效果,"效率+效果"是乡村善治的目标。在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历程中,每一次制度创新都是在谋求效果更好的村治发展模式,但有些组合方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乡村在既定时间点上的资源既定,村民都会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谋求个人收益最大化,而这种博弈会造成乡村治理的效率或效果损失。因此无论采取何种组合方案,法治都应该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参量。但法治的外在强约束很多时候与德治的内在软约束之间会造成冲突,再加上法治的监督成本过高,所以需要在"法治+德治+自治"的组合方案中逐步提高德治和自治的权重,自治应该是村治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村治实现善治的基础。法治虽有强制力但会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漏洞,而德治虽无漏洞但强制力不够高。因此,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自治是目标,厘清"三治"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高水平的善治。  相似文献   
53.
目的/意义 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内容,也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还是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性选择。设计/方法 长期以来处于战略夹缝中的乡村治理存在效率与平等失衡、发展与稳定失序、生产要素流出与引进失谐、公共文化吐故纳新失语、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失效的多重困境。并且随着社会转型,乡村治理中出现乡村居民生存原子化碎片化、乡村组织形态软弱化涣散化、乡村治理制度内卷化悬浮化、生态环境污染叠加化扩散化的异化偏向。结论/发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及时总结、反思乡村治理中自上而下的下乡政策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模式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及技治四治合一的最优型善治方案。  相似文献   
54.
在国家法制统一的基本要求下,发挥地方的制度创新和规范供给,是国家授予包括设区的市在内的地方以立法权的根本目的。但现有地方立法事项上一般化、体例上贪大求全、内容上趋同重复,直接影响了可操作性和精准、有效供给,对此应通过提高地方立法科学化、民主化、特色化加以解决。应以属性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宗旨理念上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功能作用上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作为根本遵循。在厘清地方立法科学化、民主化、特色化的内涵要旨和意义指涉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做好立法工作;注重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立足省情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组织各方参与,拓宽民主渠道;建立评估制度,定期进行清理;建设立法队伍,提供人才支撑等制度机制的建设,走"小而精""真管用"的精细化立法之路。  相似文献   
55.
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全球化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变革时代,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新的治理形式,以便在经济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让社会获得有质量的持续增长.治理理论正成为回应这一变革的强势政治理论话语,支持这一话语体系的价值观和以之相一致的知识文本,修正了主流政治学的统治理论,并在全球范围引起政治家、学者以及官员、实业家的共识.立于中国公共管理实际、理解治理理论时,我们深感治理理论对重构中国民主政治知识体系,寻求善治的制度平台,转换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摆脱市场化进程中公共管理的低效甚至多方面的失败,在理论和运作上均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
农村公共品供给方式与基层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村不同公共品供给方式实践的考察,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供给理念。作为一种典型的“输入”式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因为忽视地方政府和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导致资源浪费和治理失效的问题;成都市推行的公共服务资金政策,通过将决策权下沉到议事会的方式,实现了公共品供给方式从“输入”到“嵌入”的转变。研究发现,普惠性的资金分配和弹性化的使用规则、需求表达和组织回应的制度化、村庄治理资源和治理手段的组织吸纳、群众参与和基层监督机制这四个层面的实践机制保证了公共服务资金具备公共性、权责性、合法性和透明性四个基本特征,从而体现了基层善治的基本要求,是善治理论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7.
政府回应能力是善治政府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善治程度的重要标准。基于善治的理论视角,从回应过程、内容、效果、时间、方式等方面阐释了政府回应能力的应然表征,对近年来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实然缺失及其产生根源进行了剖析,主张通过树立新公共服务理念、强化政府回应制度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等措施予以提升政府回应能力。  相似文献   
5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成熟。我们要通过维护社会公平、推进善治和构建促使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等途径,扎扎实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59.
善治理念改革公共行政体制的浪潮已在全球兴起,中国也不例外。应将政府管理改革的目标定位为建设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这要求在政府与社会、市场关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重点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60.
社会治理中的主体间性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分散化、政府权力的下放和转移,表现为目标导引下的而不是由权力推动的治理,表现为社会治理中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多主体的相互依存与合作。主体间性社会治理以市场经济为自己的实践基础,市场经济催生了政府改革以及由这种改革所导致的权力分化,而主体间治理规则则把分散的原子化的治理主体凝结在一起达致社会善治,没有主体间治理规则也就没有社会治理中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