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8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223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文章在一个较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考察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认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改造国民性的手段:“为政以德”的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观念的融合;是追求培养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国民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2.
鲁迅在日本时期的文言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救亡主张,在人类之能、神思、精神、意力、心声、内曜、白心、进化等概念系统中,系统地表达了以立人为动机的个人观念,其个人以超越性精神为内涵,以落实于生命力的意力为根基,这一个人观念有着进化论与德国主观主义哲学的显著影响,同时又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在制约,使其个人想象是本然自足的。鲁迅将中国现代转型的问题意识深刻地推进到文明基础的自我——个人层面,形成一个深度视点,但是,本然自足的个人想象缺少超越性、普遍性的理性背景,不仅制约了其对西方资源背后理性主义传统的发现,也使其立人到兴国的设计存在难以解决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103.
民初知识分子受官本位观念的长期浸淫 ,奔竞求官蔚然成风 ,社会风气因之败坏。社会进步舆论从批判和抨击官本位观念入手矫正社会病态心理 ,引导知识分子树立独立自我意识 ,成为自食其力、人格健全的共和国民。这预示着知识精英反思和重塑国民性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4.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总是把阿Q与"国民性"联系起来进行解读,《阿Q正传》也被认为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集大成之作。尽管小说确实有批判国民性的一面,但是,对这一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仅仅关注于阿Q行状的国民性,而遮蔽掉了小说序言中的某些重要信息。鲁迅批判的对象并不仅仅只是阿Q这样的愚昧民众,他同时也指向了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新旧知识分子。通过序言及小说中对赵秀才、钱假洋鬼子的书写,从而把虚构的小说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了起来,促使读者去重新反思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国民性”概念缘于欧洲启蒙运动。其历史源流显示,“国民性”兼具两层内涵:政治意义上,与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密切相关;学术意义上,表示一个民族与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相互适应形成的共同 心理结构。现代教育,需从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从民族性格与文化认同角度,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理 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发挥“民族文化心理场”对国民性的养成作用,构建塑造 现代国人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的动态、交叉、立体的教育生态,培养国民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06.
专业艺术教育是以培养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所实施的专业教育,它以培养少数职业艺术人才为目标.国民艺术教育则是以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手段和内容,以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为目的、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艺术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没有一定数量的课时支撑的课堂教学,大学艺术教育质量就难以保证,没有质量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目前,由于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未定型,导致了该教育科目教材建设的严重滞后.这三种艺术体现了艺术的共同规律和本质,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其教学内容和科目可暂设在音乐、美术和书法等艺术学科之中.  相似文献   
107.
蔡银强 《船山学刊》2013,(2):138-14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文学尤其是小说被认为是改造国民、革新文化、改良社会等重大的历史使命最得力的工具,"小说兴国"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被提了出来。这一理论与传统儒家的诗教论有怎样的相同与不同?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本文试从国家意识、文学受众和文学的地位来论述它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8.
清末到五四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不少学者从多种角度描述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和特征,但对推动转型的动因没有给予充分观照.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民性改造对文学格局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中的新民小说到人的文学的演变,带来了域外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变化,最终推动了中国文学格局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9.
鲁迅改革国民性的思想及其失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福湘 《学术研究》2001,1(12):150-154
鲁迅毕生都在寻求着、践履着救国救民的道路,"锲而不舍"地想利用文艺的力量改革国民性,由"立人"而建"人国".他作为自觉的"精神界之战士"的战斗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他的悲剧性则表现为这个要求不仅在他生前而且在整个20世纪屡遭挫败,而在他生前身后对他的不实的毁誉也就是这种悲剧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移民文学,体现了当代作家在走向世界的旅程中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新思考:在出国的狂热、出国后艰苦拼搏的苦涩中,看出国人的浮躁品格与开拓热情;在远离政治、享受生活的追求中,看出难得糊涂传统的回归;在中国人走到哪里也是中国人的发现中,看出中国民族性的特别;而在讴歌本分知足、以柔克刚的底层活法的主题中,则看出了道家精神对异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当代作家对于国民性的新认识显然已经不同于五四先驱者的批判意识,而更富有五味杂陈的复杂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