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自1984年中央“1号文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至今,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如同滚雪球一样已拓展到2.1亿多人,而且正在悄然更新换代,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以全新的面貌走到历史前台,成为这一群体的主导力量。因此,二代农民工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形势的稳定,也关系到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当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抓紧抓好,未雨绸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32.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于10月14日公布于发改委官方网站并各大媒体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涉及国计民生的医疗改革意见,不仅让民众看不懂,甚至是意见中恰好没有具体的医疗改革方案与措施,人们普遍认为:意见所表达出来的依旧是空虚的套话。  相似文献   
33.
林则徐任职的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已经开始由盛转衰,政治腐败、财政支绌、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这种特殊的社会形势决定了林则徐以“救世“为己任。外官任上,他辗转升迁,青云直上,但始终把着眼点放在与国计民生密切联系的经济问题上,特别是集中于弊端严重的漕务、河工、水利、盐务等社会问题,并提出一系列以民生为本的水利改革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基于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关系,林则徐宦迹所至,始终以民生为首务,究心水利,浚治江河,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设想,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4.
倪旭康 《经理人》2007,(10):26-26
民以食为天,食品涨价这是牵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当方便面行业协会决定于7月26日进行联合涨价后,立刻遭到消费者的质疑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警惕,并最终导致了查处本次涨价事件,迫使各企业逐步降低价格至原来状态。  相似文献   
35.
霍志卿 《职业》2012,(15):149
桥闸是水利建设最重要的一环,桥闸对大江大河及其流域起着防洪、排涝、抗旱、灌溉和航运的作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设施,可见桥闸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水利的兴亡。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旱涝交替、水情复杂,全国各地每年都出现多起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36.
张冬 《人才开发》2010,(12):39-41
国计之要在民生,民生之本是就业,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为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以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面向全体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加快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是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立足点,也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和促进充分、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7.
无论年轮如何增替,国计民生永远是两会聚焦的主题。去年岁尾,因为对民生的关注,对“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渴盼,“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在中国迅速传扬开来。怎样前瞻而睿智地划定一条普惠万民、促进发展的道路,无疑是一种最大的智慧。  相似文献   
38.
科学决策是领导者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预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的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超前思维,拿出应对预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决策、决策的效果怎样,既是检验领导者水平的标志,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些年来,由于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例不胜枚举,常见报端。  相似文献   
39.
《内蒙古统计》2012,(2):2-2
近年来,内蒙古银行卡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区金融改革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有力地支持和服务了自治区经济建设、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内蒙古银行卡产业发展速度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在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内蒙古银行卡产业五年规划(2006-2010)》  相似文献   
40.
卷首语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周清明在对湖南、辽宁、重庆、广西四省(市、区)15个县1000多个农户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在加强农村耕地资源保护与流转、提高农民和地方政府粮食生产动力、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大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投入以及分担粮食安全生产的责任等方面构建和完善相应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