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32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209篇
社会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南宋时期,徽州士人多以水土论风俗,认为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州人勤劳、刚烈的民风特点。这种论说虽然更容易彰显徽州的独特之处,但并不隐含与其他地方的对比,也很难将徽州的士人与天下的士人和士人文化连接在一起。到了元代,徽州士人开始强调自己儒学的一面,认为徽州是程朱之学的正宗,因而是天下的楷模;徽州与天下各地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羊群里的领头羊。元明之际,徽州士人推出徽州为"东南邹鲁"之说,徽州因此超越了别的地方,但是这种超越并不意味着徽州与别的地方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特性呈现在共性之中。明代中叶,徽州士人又以祠堂、宗族等为一地之标识。此后直到清末,徽州人对于自己乡土的论说大体稳定,主要以"东南邹鲁"与祠堂、宗族并举。以宗族论徽州和以道学论徽州,都是强调徽州在追求共同的目标方面比别的地方做得更好,都是在共性之内界定个性。在这种强调"地方"之"特"但不强调"地方"之"独"的论说中,其他"地方"被认为和本地在社会道德的理想上以及士大夫努力的方向上大致相同。晚期帝制时代的中国,在士大夫的空间想象中,每一个其他的地方都应该是如同本地一样,包含了相同的社会秩序与道德理想,而所有的"地方"都应该是"天下"的缩写。徽州的个案提示我们,其实在帝制晚期,中国士人对于天下的想象更接近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人。  相似文献   
102.
士大夫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社会现象,这一群体的存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中国精神命脉得以传承。士大夫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事件,还历史一个公正清白,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去监督限制皇权的滥用。鲁迅凭借犀利之笔,直指社会病灶痛处,对中国人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批判。在鲁迅身上折射出的社会责任感正是鲁迅对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3.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西南地区地方官员尤其是流贬士大夫执着于以破除迷信、引导文明生活方式的移风易俗活动,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治理效果,也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处江湖之远"而自觉践履儒家"以夏化夷"、"有教无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04.
何思源在二、三十年代任山东省教育厅长时,基于对封建士大夫教育的批判 ,通过研究教育理论和考察教育现实,提出了"求生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 相结合,主张教育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倡导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何思源"求生教 育"思想的提出,深受近代中外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当前进行的素质教育和教育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5.
李响 《社区》2012,(5):15-16
怀念黄万里,因为他在国家大的决策过程中,众专家集体丧失立场的背景下,能自始至终发出自己的声音,捍卫真理和自己的良心。一项关乎子孙后代的工程背后。不受政治左右的独立见解何其珍贵。在大型项目频频上马的今天.追思黄万里更有特殊意义。有人把黄万里称作水利界的马寅初、梁思成。  相似文献   
106.
《公关世界》2015,(2):112-113
金丝楠的高贵与华美源于何处?被称作"皇帝木"的金丝楠有何王者之气?金丝楠艺术家具是否将成为全球一流奢侈品?经历千百年的岁月积淀,金丝楠颜色高贵而含蓄,辉煌而内敛,典雅而温馨,如同一位千变美人,等待有缘人去欣赏、去发现。让我们随同著名金丝楠研究专家、收藏家马智勇先生一同打开金丝楠的发展探索之旅。笔者: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出现了"金丝楠热",不少木器专家、收藏家和家具爱好者都在谈论金丝楠,金丝楠家具价格也大幅飙升。一种东西受人追捧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您对此怎么看?  相似文献   
107.
庄秋水 《领导文萃》2012,(14):95-97
康熙十七年(1678年),对于许多因怀旧而坚持守节的明遗民来说,是一个严酷的年份。山西著名学者傅山,此时已是74岁高龄。他拒绝京城官员的举荐,在写于这年六月的《病极待死》诗中,表明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誓以此愿力,而不坏此身。"他有持守名节的耐力和修养,且精通医术,可不依靠仕宦谋生。然而其朋友、阳曲县知县戴梦熊亲备驴车劝行时,平素受到照顾的傅山再也无法拒绝,只得前往北京。停宿在崇文门外的圆觉寺后,他称自己身体不适,卧床不起,拒绝入城。  相似文献   
108.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是将前近代时期士大夫的生命形态作为参照系的,该参照系的主要内容是士大夫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为充当帝师王佐,功名意识乃普遍的价值观念,经济观念核心是重农抑商,并进而形成文化优越感、保守拒变心态、"夷夏之辨"的世界观,且陷入空疏无用的"学问"之争中不能自拔,于社会民生毫无裨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方面,带有悲剧、迷茫色彩的忧患意识;经济方面,以重科技发展实业为核心的经济意识;文化方面,中西地位反向互换的文化意识。这种作为一种质变过程同时更多地体现为量的累积的转型乃是一条痛苦而漫长的人生旅路。  相似文献   
109.
作为晚清第一批留欧学生及早期驻外使节,陈季同还是一位在当时产生了很重要影响的翻译家,他旅欧十六年,积极致力于向西方翻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他在翻译实践中将中国士大夫所构建的理想王国作为现实的社会介绍到欧洲,努力使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社会历史中美好的一面,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但他所建构的理想王国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当时的中国社会。他在翻译实践中提出忠实性原则和不可译性的理论问题,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学比较的先河,成为中国之"世界的文学"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110.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作为对时代脉搏最为敏锐的群体——士大夫,真正由时代的变化而引起思想的转变,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种思想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外,由传统之"夷"转变为近代之"洋";对内,则由传统之局转变为"千古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