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96篇 |
免费 | 99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6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76篇 |
人才学 | 41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388篇 |
理论方法论 | 175篇 |
综合类 | 2386篇 |
社会学 | 175篇 |
统计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14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100篇 |
2015年 | 177篇 |
2014年 | 310篇 |
2013年 | 252篇 |
2012年 | 268篇 |
2011年 | 287篇 |
2010年 | 286篇 |
2009年 | 291篇 |
2008年 | 310篇 |
2007年 | 253篇 |
2006年 | 254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45篇 |
2002年 | 141篇 |
2001年 | 135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51.
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开始即以探求“道”为要务,而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则以认识“真理”为目标。“道”与“真理”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求“道”的取向与求“真理”的取向分别影响了中西文化的发展,使两者之间产生了各有千秋的特色与区别。有趣的是,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过程中,一方面中国现当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逐步接受并确立了“真理”观;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西方哲学中却出现了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真理”观并实际上向中国的“道”观靠拢的现象。也许,在中西方哲学的视域融合中,我们可以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真理”观或“道”观。 相似文献
52.
黄衍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13-16
城乡失衡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但是,改革开放的各项农村政策没有及时调整,尤其是宏观调控政策有失偏颇,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就我国城乡失衡的政策分析,提出破解城乡失衡之道,即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到广大农村,明确农村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和转移,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3.
中国特色管理之道,是中国几千年管理思想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管理之道;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技术,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先进理念而建立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之道.内涵有两个层次、五种境界.管理境界的划分是从政治觉悟、社会责任、经济效益、文化建设、环境文明等综合因素,以“二五之精”为依据划分为生存型、效益型、事业型、为他型、无为型五种境界.前四种均属“有为”层次,后一种属于“无为”境界.“有为”与“无为”是辩证统一的一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54.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面向文化民生的责任担当,其内容包括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公民文化权利的道德属性要求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权并平等地享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因而,作为公民文化权利实践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不偏不倚地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和产品。就当代中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路是在面临各种非均等化现状基础上推进的,其发展逻辑具有中国特色。本文依此逻辑,对当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5.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6.
《道藏》及《藏外道书》中有大量的仙传,这些仙传通常采用史家传记手法写作,由于其中多虚构成分,故今人一般以仙道或道教小说视之。仙道小说创造了一系列丰满的神仙形象,这些神仙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与小说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分不开的。在仙道小说中,除了语言、动作描写被大量使用外,其他如肖像、神态、心理、景物、场面等描写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它们是一些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我国小说的创作手法,对其他类别小说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58.
李岩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9,26(4):1-6
朝鲜古代三国中期以后,新罗人及时敏锐地意识到更新意识形态的必要性。他们将从中国借鉴来的儒、佛、道思想与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糅合在一起,用于构筑自己独特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形态,新罗花郎道呈现出多重复杂的内外结构。新罗人以人美为美,而这种“人美”以人内在的真、善、美和外在的容貌美、才质美为核心。这样的人物品藻之风,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新罗人的人物评价机制和思想文化风貌,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9.
《老子》中的大"道"思想是在水神思维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的漩涡纹源于水,近于水,而又不完全等同于自然中的水,有很多神话的成分在里面,同样也有许多理性思维的成分蕴藏其中。《老子》有可能从理性的、现实的一面对神涡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总结和发挥。《老子》中最深奥难懂的那些内容也许只是对古代涡神文化进行了理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60.
徐荪铭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本文旨在揭示王船山有关佛教、道教思想的三个命题的现代意义,指出船山佛道思想虽然与儒家思想、佛教唯识宗的宗教唯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有根本的区别,但对于现代人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仍有强烈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