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97篇 |
免费 | 99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6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77篇 |
人才学 | 41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388篇 |
理论方法论 | 175篇 |
综合类 | 2386篇 |
社会学 | 175篇 |
统计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14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100篇 |
2015年 | 177篇 |
2014年 | 310篇 |
2013年 | 252篇 |
2012年 | 268篇 |
2011年 | 287篇 |
2010年 | 286篇 |
2009年 | 291篇 |
2008年 | 310篇 |
2007年 | 253篇 |
2006年 | 254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45篇 |
2002年 | 141篇 |
2001年 | 135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道家黄老学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德是道表现在万物中的本性,道德是人们的行为依据。在此基础上,黄老学进一步提出“道生法”的命题,认为法的制定必须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法应该以德为依据。法的作用也是保障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从而使人与万物归于道的状态。 相似文献
92.
胡宝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语汇是思想的表现,语汇的变化也是思想观念变化的反映。从先秦时期既已广泛使用的君臣之义,到隋唐之际开始出现的君臣道合,虽然二者的内涵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语境还是语汇所折射出的政治意义都不能简单地等量齐观。这一语汇上的变化所揭示的是唐宋时期君臣双方对二者关系的一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3.
庄子的思想深邃奇奥,《齐物论》中"天籁"一说犹如智慧的灵光,昭示着庄子的哲学思想。"天籁说"内涵丰富,由《庄子》自证,其涵义由两段构成。从认识论角度看,两段之间演进之迹甚明。第一段认为天籁是道,第二段认为天籁是无。天籁说意义的探究对于庄子思想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和谐社会视域中效率与公平的制度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伦理,简单讲就是指制度的合理性,即对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的认识与评判.从制度伦理的维度分析,效率是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制度安排所必需的合道德性要求,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伦理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伦理建设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5.
以“重玄”名家的唐初学者成玄英的老庄注疏不是音韵训诂的朴学,而是侧重于义理上切身领悟、大力承继老庄置身于“在世之在”的特定语境而阐发的对人生根本困境的“终极关切”、“真精神”,是对原始道家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这种解读以道为本,援佛入道,将“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家之道“创造性地误读”为一种历史新范式─—“重玄之道”。其思想底蕴乃为排谴“在世之在”存在论的悖谬与苦痛。 相似文献
96.
养生就是人的生命如何保养的问题.生命包括两个方面:身与心.养身需要科学、养心需要信仰.关于身心的关系,养身主要内容是养备而动时,养心的内容主要是知道、寡欲、行义.用物质性的生活资料满足人的身体需要,这是基础性的.用知识、道义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这是高层次的.二者比较,精神需要更重要.对于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的思潮来说,儒家强调精神境界的修养,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7.
朝鲜朝后期宰相文人蔡济恭的汉诗作品“意象”纳用具有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意象,构成了作品的“意境”美.从“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方面来详细解读蔡济恭作品,体味其“意象”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汉诗创作所独有的“雄伟杰出,大家手笔”之魅力,可以有效表现其汉诗作品思想内容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98.
大学精神与大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冬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6):76-79
大学的生命力在于精神存在,大学精神是大学价值的最高表现形态。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有三大特征,即大学本质性的集中体现,大学价值性的体现,嬗变性与普适性的二维性。当今大学精神出现了危机。只有正确处理好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道"与"器"、古与今、共性与个性、墙内与墙外五大关系问题,大学才能彰显大学精神,才能恪守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99.
本文认为巴里坤同知、巴里坤理事同知、巴里坤理事通判在清代变化剧烈,昌吉县设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阜康县和奇台县两县设置于乾隆四十年(1775),宜禾县训导由甘肃灵台县训导裁撤移驻、济木萨巡检设置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之间。奇台通判、东济尔玛台巡检设置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 相似文献
100.
正近年来,多卷本中国学术史、儒学史,已经屡见不鲜,摆在案头,插于书架,却也十分壮观,但览其内容,则大多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罕能从中发现独到的见解以及新鲜的资养。最近这部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汤一介与李中华主编的九卷本《中国儒学史》,卷帙之多,部头之大且重,有逾于恒,还是强烈地 相似文献